善於“攻心”使人“內心喜悅”
管理所能達到的境界,究竟是怎樣的?有人說是絕對的服從,有人說是極端的崇敬。不過,有一個詞,似乎才是最佳的形容,那就是“心悅誠服”。
管理的最佳境界,絕對不是讓大家感到畏懼,甚至是恐怖,也不是盲目的服從,而是在一種內心喜悅的基礎上,所達到對共同目標誠心誠意的主動服從。
“假如你要用一個人的‘手’,必須要用他整個的‘人’;假如你要用他整個的‘人’,你必須影響他整個的‘心’”。真正的管理,並不需要刻意的管與理,而員工們都能自覺按照共同的目標,主動去行動。
當企業的管理者與員工息息相通、肝膽相照時,當他們為了共同的目標同心同德、榮辱與共時,你不能不承認,這個企業或者團隊達到了崇高的境界。而隻有攻其心,使人心服,才能達到這種最佳的管理。
孫子雲:“上攻伐謀,其次伐交,次之伐兵。”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國家政治關係處理有不同的方式。其中最有效、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伐謀”,也就是攻心為上,從思想上解決爭端;其次,外交的運用也是合理解決國與國爭端的較為有利的方式,雙方可以做到兵不血刃,達成互利;而最無效的方式顯然就是兵戎相見,拚個你死我活,弄得兩敗俱傷。企業管理者應將此思想引入到企業管理中,借鑒“上攻伐謀”,用思想占領員工的心理,讓員工能夠做到發自內心的接受,是一種最佳的管理方式。
蜀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親自率兵南征。諸葛亮好友馬良的弟弟、參軍馬謖(音sù)送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幾十裏地。臨別的時候,馬謖說:“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險要,離開都城又遠,早就不服管了。即使我們用大軍把他們征服了,以後還是要鬧事的。我聽說用兵的辦法,主要在於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夠一勞永逸呢。”馬謖的話,正合諸葛亮的心意。
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麼勝敗及兵家常事,諸葛亮說:“既然這樣,您就回去好好準備一下再打吧!”孟獲被釋放以後,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進攻蜀軍。但孟獲本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根本不是諸葛亮對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諸葛亮下令放了孟獲,像這樣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獲捉了七次。到了孟獲第七次被捉的時候,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願意走了。他流著眼淚說:“丞相七擒七縱,待我可說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底裏敬服。從今以後,不敢再反了。”
打敗一個人很容易,但打敗一個人的心很難!打贏一個人,得到的是一時勝利者的名號;而打贏一個人的心,得到的卻是永久的勝利。就連不可一世的拿破侖也曾無可奈何地說過:“這世上最難辦到的事,不是征服一座座城堡,而是征服一顆顆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丘吉爾在聖誕節的時候去了美國,希望美英結盟,對德作戰,以扭轉英國麵臨的危險局麵。可是,當時美國人對英國人並無好感,反對介入戰爭。於是,他用情感打動了所有美國人的心,使他們同意支持政府援助英國,參加對德作戰。
他的演講詞是這樣的:“我遠離祖國,遠離我的家,在這裏歡度這一年一度的佳節。但確切地說,我並不覺得寂寞和孤獨。或者是因為我母親的血緣關係,或許是因為在過去許多年的充滿省略的生活中我在這裏得到的友誼,或許是因為我們偉大的人民在事業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壓倒一切其他的友誼的情感,在美國的中心和最高權力所在地,我根本不覺得自己是個外來者。我們的人民和你們講著同樣的語言,有著同樣的宗教信仰,還在很大程度上追求著同樣的理想。我所能感到的是一種和諧的兄弟間親密無間的氣氛……因此,我們至少可以在今天晚上把那些困擾我們的各種擔心和危險擱置一邊,並在這個充滿風暴的世界裏,為我的孩子準備一個幸福的夜晚,那麼,此時此刻,在今天這個夜晚,講英語的世界中的每個家庭都應該是一個亮光普照的幸福與和平的小島。”
丘吉爾從兩國人民共同的語言、宗教信仰、理想及長期的友誼入手,以這些共同點作為彼此相信、相互了解的基礎提出來,用講英語的家庭都應過一個和平安詳的聖誕節這樣的話語,打動了美國人民的心,他的講話具有很強的震撼力,終於使他們由反戰轉入參戰。
偉大的人總是能用言行震撼人的心靈,讓人從心裏產生對他們的欽佩與讚美之情。因此,控製他人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攻心”,從心裏瓦解他,控製他。
馬斯洛曾說過:心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