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讓下屬努力工作的攻心術(2)(2 / 3)

管理大師首先是心理大師

心理學專家說:人心是最容易改變的。一句話、一本書、一首歌、一個人、一個景象,都可能令我們的內心世界湧起波瀾;人心也是最難以改變的。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正因為人心的變化多端,不可控和難以預測,如何引導人心才顯得有趣而刺激。

對於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來說,要想讓自己管理的企業,成為同行業的佼佼者,要想讓管理發揮出更大的效益,那麼,就必須在人的內心上,花費更大的精力與時間,就像美國著名的管理者艾柯卡先生(前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裁),覺得自己最有用的知識,是在大學心理係中所獲得的一樣,一個管理大師首先應當是一位人類的心理大師。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生平最喜歡說的哲理之一,是一個關於眼鏡的故事:

當你戴上紅色的鏡片,眼前的一切,就會變得鮮紅起來;而當你戴上灰色的鏡片時,眼前的世界,又會變得灰暗起來。如果我們將這個鏡片,看成是人的觀點與角度時,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我們用不同的觀點和角度,來觀看世界上的同一件事情時,往往就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管理之道也是如此。對於一個管理者而言,員工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無論多壞的人,都有好的一麵。心是可以轉變的,關鍵在於怎麼引導和發掘員工積極的一麵。這就要求管理者們的管理目標從員工的外在行為轉為內在的心靈,也就是讓管理的方法與技巧,發生一場根本的轉變。

1.順應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在人類社會裏,無論時空如何變幻,觀念如何轉變,管理的理論與學說如何發展與創新,有一個永恒的主題,是永恒不變的。那就是人性。弗蘭西斯·培根說:“人類從幾千年前就開始琢磨自己,曆經千年,人類最不了解的還是自己。”

為什麼很多優秀的企業,員工工資並不高,而員工的敬業度和忠誠度卻很高?而很多民營企業中,員工的工資很高,而員工的敬業度和忠誠度卻很低?

為什麼不同的企業,或許是同樣的員工(人),而員工的敬業度和忠誠度卻不一樣……

對於許多管理者來說,有一個難以想象,卻真實存在的事實。那就是深藏在心靈深處,往往被人們忽略的人性,這是許多管理問題的背後原因所在。

如果管理者在製定政策、製度時,不從最基本的人性出發,不尊重員工,激起員工的逆反心理,那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會發揮到何種程度?員工的潛能會釋放到何種程度?創造的價值會有多大?這樣的企業或團隊會得到發展和壯大嗎?

中國式管理大師曾仕強先生說:“人天生是不喜歡被管,有人管就覺得不自在。”“順著人性的需求來管理,可提高效益。”

在Google獨特的企業製度當中,20%的“員工自由時間”最為稱道。這個製度讓Google在條件許可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把工作變成一種興趣,在Google工作的人,感覺不像是在一家公司上班,更像是在一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做有趣的研究。而Google則可以從這些自由員工的大腦中,源源不斷地提取新的創意和新的商業計劃。你會發現,Google的做法實在是太聰明了。Google的聰明在於,它知道即使不給員工自由時間,員工也會想辦法偷懶,與其偷偷摸摸,弄得兩邊都不爽,何不讓員工公開地、自由地支配一小段時間?更重要的是,員工的感受會完全不同,有了20%的自由時間而不是20%的偷懶時間,他感到自己被尊重,他感到自己在為興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