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時,禮貌的要求有很多,我們必須要遵守這些原則,才能博得他人的好感,成功地辦好想辦的事情。
另外,講禮貌也有很多細節問題:態度要誠懇,不能居高臨下;不論要求什麼,都要把“請”字放在前麵:得到同意以後,要說“謝謝”;請求他人辦事,一定要麵帶微笑——所有的人都希望別人用微笑去迎接他,而不是橫眉立目;眼神要溫和,給人留下美好的感覺;舉止要優雅,看起來非常有風度、有修養——給人以美好的印象,同時也是對對方的尊重的表現。
辦事把握好事情分量
事情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是放棄西瓜揀芝麻,還是丟掉芝麻撿西瓜,這既可能涉及自身的利益,又可能涉及到他人及整體大局的利益。所以,在這取舍兩難的選擇之間,就應該掂量一下事情的分量,盡量采用舍小取大、棄輕取重的處理原則。這樣,雖然丟掉了小利,但所換取的就是大利或大義。
藺相如是戰國後期趙國人,他本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門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後,一躍而成為趙國的上卿。
廉頗是趙國上卿,多有戰功,威震諸侯。藺相如卻後來居上,使廉頗很惱火。他想:我乃趙國的大將,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藺相如不過運用三寸不爛之舌,竟位居我上,實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氣憤地說:“我見相如,必辱之。”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中。從此以後,每逢上朝時,藺相如為了避免與廉頗爭先後,總是稱病不往。
有一次藺相如和門客一起出門,老遠望見廉頗迎麵而來,連忙讓手下人回轉車子躲避開。門客見狀,對藺相如說:“我們跟隨先生,不過是敬仰先生的高風亮節。現在,您與廉頗將軍地位相同,而您見了他就像老鼠見貓一樣,就是一般人這樣做也太丟身份了,何況一個身為將相的人呢!連我們跟著先生也覺得丟人。”藺相如問:“你們嫌我膽小,你們說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答道:“秦王厲害。”藺相如說:“既是秦王厲害,我都在朝廷上嗬斥他,侮辱他的大臣們。難道我連秦王都不怕,卻單單怕廉將軍嗎?”藺相如接著說,“我想強秦不敢發兵攻打趙國,是因為我和廉將軍在位。如果我們二人爭鬧起來,勢必不能並存。我之所以這樣做,是把國家利益放在前頭,把個人的恩怨放在後頭啊!”門客恍然大悟。廉頗聽到這些話後,深感內疚,於是負荊請罪,與藺相如結為“刎頸之交”,演出一幕千古流芳的“將相和”。
藺相如之所以能千古流芳,就在於他能忍小辱而顧全國家大義,對事情的分量把握得好。趙國之所以不被他國欺負,就是因為有將相文武二人的威勢。可見,把握好事情的分量,不僅利於個人利益,對集體對國家也是幸莫大焉。所以,每個人在辦事情之前,都要先把握好事情的分量然後再去辦,這樣,方能事半功倍啊。
事有大小,事有種類,事有難易,有的事關係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有的事則可辦可不辦。我們不但要知道哪些事應該怎樣辦,而且要知道哪些事該辦,哪些事不該辦。
如果你覺得事情能夠辦成,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去辦。
如果你覺得要辦的事情把握不大,就要給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
如果你覺得要辦的事情沒有能力辦到,就不要勉強去辦。
有些事情無論是工作上的還是家庭中的,能辦的要及早辦,不能辦的也要想辦法找關係求人去辦,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更多的是別人求自己辦的事,對於這類事我們應該有一個因事製宜的態度。
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
辦任何事情都應有輕重緩急之分,有的事發生後,必須馬上處理,延誤了時間就可能與預期目標相悖離。甚至是造成財產損失加大,或是身家性命有危。但是有些事情發生之時,立即解決,可能會火上澆油,使事態發展更加嚴重,而冷卻幾日,使當事人恢複理智以後再處理,就可能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在辦事過程中,處理事情就要掌握好火候,這對事情的成敗至關重要。
像我們都熟知的“將相和”中,如果藺相如在廉頗正氣勢洶洶之時,去找他解釋,與他理論,即使和顏悅色、平心靜氣,廉頗也可能一句也聽不進去。這樣不但不利於解決矛盾,反而極有可能引起新的衝突,使事態嚴重,對彼此更為不利。
為掌握解決衝突的“火候”,有人找到了一種“百分之十法”,即事情發生後,再等10%的時間。這10%的時間,你的朋友或對方會因說出的話、辦過的事向你道歉;這10%的時間,也使你的頭腦更清醒,而不至於在盛怒之下失去控製。
受到別人的傷害,我們很可能暴跳如雷、怒發衝冠,與其如此,不如暫且迫使自己先冷靜下來,然後再去想應當怎樣對待。要知道大多數人不是有意要傷害我們。
事實上,我們永遠也無法避免受傷害,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何必憂之恨之?除此之外,要想別人不傷害你,還要時刻想到不要傷害別人。隻有這樣,才能活得輕鬆,活得愉快。也隻有這樣,你才能找到為你辦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