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柯立芝曾說:“言語是人類心智的軍火庫,藏著以往的戰利品,更藏著征服未來的武器。”要讓語言這項武器發揮最大的戰鬥力,就要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通過對方最喜歡聽的話,間接傳達自己想要傳達的意思。
美國汽車推銷之王喬·吉拉德曾有過一次深刻的體驗。一次,某位名人來向他買車,他推薦了一種最好的車型給他。那人對車很滿意,並掏出了10000美元現鈔,眼看就要成交了,對方卻突然變卦走了。
喬·吉拉德為此事懊惱了一下午,百思不得其解。到了晚上11點他忍不住打電話給那人:“您好!我是喬·吉拉德,今天下午我曾經向您介紹一部新車,眼看您就要買下,卻突然走了。”
“喂,你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嗎?”
“非常抱歉,我知道現在已經是晚上11點鍾了,但是我檢討了一個下午,實在想不出自己錯在哪裏了,因此特地打電話向您討教。”
“真的嗎?”
“肺腑之言。”
“很好!你用心在聽我說話嗎?”
“非常用心。”
“可是今天下午你根本沒有用心聽我說話。就在簽字之前,我提到我兒子吉米即將進入密執安大學念醫科,我還提到他的學科成績、運動能力以及他將來的抱負,我以他為榮,但是你毫無反應。”
喬·吉拉德不記得對方曾說過這些事,因為他當時根本沒有注意。喬·吉拉德認為已經談妥那筆生意了,他不但無心聽對方說什麼,而且在聽辦公室裏另一位推銷員講笑話。
這就是喬·吉拉德失敗的原因:那人除了買車,更需要得到對於一個優秀兒子的稱讚。
喬·吉拉德恰恰沒有“站在對方立場思考與行動”。他隻是想當然地以為“已經成交了”。
站在對方立場思考與行動,誰都明白是金玉良言,但做起來實在不容易。
溝通其實沒有什麼秘訣,就看你是否懂得站在對方立場看問題,是否懂得站在對方角度說話。麵對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堅守自己的立場,殊不知這種做法非但無法解決問題,而且還會陷入僵局,引發各種無謂的爭執和糾紛。
單元測驗的成績出來了,婷婷一臉喜悅地回到家。
“媽媽,我們今天考數學了。”“是嗎,這回得了多少分?”“82分,比上次高10分呢。”婷婷有幾分驕傲地說。“哦,這回是比上次進步了。對啦,你知道隔壁的揚揚考了多少分嗎?”“好像是90分吧。”婷婷有點不高興地回答道。
母親似乎並沒有察覺,接著說:“怎麼又比她考得差?你努點力行嗎?”“你憑什麼說我沒努力?比上次提高了10分,老師還表揚我進步了呢,就你總是不滿意。”婷婷生氣了,她提高嗓門喊了起來。“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我這不是為你好嗎。你看人家揚揚,每次都考得那麼好,哪像你時好時差,也不知道爭點氣。”“我怎麼不爭氣啦?你嫌我丟你的臉是不是?人家揚揚好,那就讓她做你的女兒好啦。”婷婷氣衝衝地走進自己的房間,“砰”的一聲把門關上了。
類似這種事情在很多家庭時有發生,本來很平常的對活,說著說著雙方就吵了起來。
要使雙方能有良好的溝通,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很重要。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內心感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說好每一句話。簡單點說,站在對方的角度,就是要學會進人對方的內心,了解對方的所思、所想和所盼,這樣交談才能流暢、愉快和有效。
比如上例,母親聽到女兒“媽媽,我們今天考數學了”的話後,可以對女兒說:“是嗎,媽媽相信你這次一定比上次考得好。”當女兒回答說“82分,比上次高10分呢”時,母親應該說:“都提高10分啦,真是太了不起了。我說了你很有潛力吧,媽媽相信你一定還會有提高!”女兒聽到母親的鼓勵後定會很興奮,這樣對話就能順暢地進行。
站在對方的角度,是對對方的尊重,是有效溝通的一種重要技巧。它能解除對話雙方的戒備心理和減少猜疑,弱化和消除對話過程中的不愉快,能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對方,傳遞我們的意圖,從而使對話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