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生動地表達你的想法(1 / 1)

表達在生活和工作當中非常重要。有的人很會表達,因為話說得好,人際關係非常融洽,生活和工作都非常順利;有的人不會表達,往往因為一句話說錯得罪了別人,甚至有時候還危及到自己的前途,常常陷入人際關係危機中。那些會表達的人,不論是講故事還是安排事務,大家都願意聽。這是因為,這些人說話的時候,總是有聲有色,講到關鍵的字句時,會加強語氣;講到重要的問題時,會和昕他說話的人互動,問一些相關的問題,引發聽者的興趣。如果一個人說話像讀稿子一樣,從頭到尾一個聲調,沒有任何語氣的變化,這聽起來恐怕就非常枯燥無味。

2006年,易中天橫空出世,一時間,易中天由一名普通大學教授一躍成為眾人追捧的學術“超男”,其在百家講壇上開講的《易中天品三國》創下了收視率新高。在網上,易中天的支持者們自稱為“易粉”、“乙醚”,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易粉”和“乙醚”的行列。但是,在易中天受到大眾追捧的同時,對易中天各種各樣的批評也隨之而來。當有記者問:“你怎麼給自己定位呢?你是一個傳播者還是一個研究者,還是一個什麼?”易中天說:“最怕這種問題。”記者追問:“都有?”易中天答日:“我是一個大蘿卜,一個學術蘿卜,蘿卜有三個特點,第一是草根,第二是健康,第三個是怎麼吃都行,你可以生吃,可以熟吃,可以葷吃,可以素吃。而我追求的正是這樣的一個目標,老少皆宜,雅俗共賞,學術品位,大眾口味。”這種回答又進一步印證了他對“表達”手法的深刻理解。因此,咄咄“審”問的記者在易中天的從容應對下,略顯“心有餘而氣不足”,因為易中天思維不僅是獨特的,而且是大眾喜歡的,他借助大眾的聲音靈活地回應了記者的“質疑”。

提到以“表達”成就“聲名”,似乎不符合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但是對於他老人家本人,卻在“身體力行地敏思、妙言、實行”,很多他的做人處事的道理至今仍廣為倡導。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用現代的語言活化了《論語》“慧智於民”的特性,也再現了孔子教書育人的風采: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用的是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於丹娓娓道來讓大眾在受《論語》無形影響的同時,在有形的淵源裏引發了“群體的共鳴”。這種共鳴推進的“國學”熱,得到的評議褒貶不一,但是有一點是無可否認的:是於丹教授讓我們覺醒了“傳統文化”的力量。

生動的表達在溝通過程中可謂一把雙刃劍,鋒利無比。因為“表達”更具備“互動”的要素,即表“主講人的情”達“聽眾的意”,無論這種“意”是主講人激發出來的“意”還是聽眾的本“意”,需要達到“會意”的效果,才能讓“眾”折服地被“引領”到行動層麵上。

生動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經常我們聽到有人評價另外一個人說:“你是個生動的人!”那麼“生動”的人到底是什麼樣子?傳遞“生動”的要素在人與人相互作用環節上,“表達”起到了決定性因素。生活畢竟不是藝術演出,沒有人會專注地體會您的內心世界與表情和神態,而更多地從表達中彼此感知與理解,然後再決定所采取的方式是喜歡還是抵觸。曾經有人總結過這樣一句話:“隻要我們能夠把問題描述清晰,距離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不遠了!”換句話說就是:“隻要我們有感染力地表達出自己的主張與方法,距離成功的道路就不遠了!”沒有把問題想清楚,解決問題就很難;沒有把問題說清楚,讓別人發揮協作精神幫助你解決問題就更難。因此,“生動的人”是知彼知己之人,為人做事定位清晰,表達起來立意鮮明,論證深人淺出,讓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豐富化,令人聽來“合情合理、透徹明了”頗為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