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氨蝶呤聯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及安全性研究
藥物與臨床
作者:閆琳毅 陸利
[摘要] 目的 探討甲氨蝶呤聯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 方法 將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77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38例單獨給予甲氨蝶呤治療,觀察組39例采用甲氨蝶呤聯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病情改善情況、晨僵、關節腫痛數、關節壓痛數、患者對疾病活動性的總體評價、醫生對疾病活動性的總體評價、ESR、CRP等臨床指標差異。 結果 治療後觀察組和對照組晨僵時間、關節腫脹數、關節壓痛數及疼痛程度評分、ESR、CRP水平、患者總體評價、醫生總體評價得分均低於治療前,觀察組治療後低於對照組治療後,有統計學差異(P
0.05)。 結論 甲氨蝶呤聯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確切,明顯比單獨應用甲氨蝶呤治療有效更顯著,安全性高,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類風濕性關節炎;甲氨蝶呤;雷公藤多甙片 [中圖分類號] R593.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08-009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treated with MTX and tripterygium. Methods A total of 77 cas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re were 3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y were given methotrexate alone, 39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y used methotrexate combined with tripterygium. The patients' condition of improvement, morning stiffness, joint swelling number of joint tenderness, patient overall assessment of disease activity, physician's overall assessment of disease activity, ESR, CRP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uration of morning stiffness, joint swelling number of joint tenderness and pain severity score surgery, ESR, CRP levels,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the patient, the doctor treating the overall evaluation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Tripterygium methotrexat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s effective, clear and effective than methotrexate alone more significant safe, can be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Rheumatoid arthritis; Methotrexate; Tripterygium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原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係統性疾病,以多關節受累為主要臨床表現,尤其好發於小關節,對稱分布,病程長,反複發作,進行性發展,嚴重的可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1];RA有關節腫脹伴疼痛或晨僵等症狀,晚期可導致多係統、多器官病變,嚴重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降低生活質量[2],如不及時治療,2年致殘率高達50%,可導致患者生存期縮短10%左右[3]。本研究對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39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用甲氨蝶呤聯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療,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77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分為兩組,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的診斷標準[4]。且經類風濕因子測定、X線檢查結合臨床症狀確診。患者症狀大多表現為關節疼痛、關節腫脹、晨僵等。對照組38例,男9例,女29例,年齡41~73歲,平均(52.8±7.9)歲,病程10個月~12年,平均(3.6±0.5)年,發病部位肩關節5例,肘關節3例,腕關節10例,膝關節14例,其他部位6例。觀察組39例,男11例,女28例,年齡42~70歲,平均(53.6±8.2)歲,病程9個月~14年,平均(3.1±0.6)年。發病部位肩關節6例,肘關節4例,腕關節11例,膝關節13例,其他部位5例。排除有慢性軀體及精神疾病患者;2周內服用過抗RA藥物的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對研究藥物過敏的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發病部位等一般資料方麵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一般治療,包括休息、關節製動、功能鍛煉等。對照組單獨給予甲氨蝶呤治療,甲氨蝶呤10 mg口服,每周1次,葉酸10 mg口服,每周1次。觀察組采用甲氨蝶呤聯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療,雷公藤多甙片每次20 mg,口服,每天3次,甲氨蝶呤及葉酸的服用劑量及方法同對照組,連續治療3個月。 1.3觀察指標 ①臨床症狀改善情況:晨僵時間、關節腫脹數、關節壓痛數及疼痛程度評分。②實驗室指標: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水平,采用魏氏法測定ESR,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測定CRP。③患者及醫生的總體評價比較:患者、醫生采用視力對照表(VAS評分)對疾病活動性進行總體評價,效果最好為0分,最差為10分,評分越低,效果越好。④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後臨床症狀改善情況比較 對照組及觀察組治療前晨僵時間、關節腫脹數、關節壓痛數及疼痛程度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後兩組晨僵時間、關節腫脹數、關節壓痛數及疼痛程度評分均低於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後低於對照組(P 2.2兩組治療前後實驗室指標比較 對照組及觀察組治療前ESR、CRP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後兩組紅細胞沉降率、CRP水平均低於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後低於對照組(P 2.3兩組治療前後患者及醫生的總體評價比較 對照組及觀察組治療前患者總體評價、醫生總體評價得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後兩組患者總體評價、醫生總體評價得分均低於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後低於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82%(5/39),其中胃腸道反應2例,白細胞減少1例,轉氨酶升高2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 7.89%(3/38),胃腸道反應3例,兩組不良反應給予對症處理後均好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手、腕、足關節等小關節腫痛和功能障礙為早期主要表現,繼而關節間隙變窄,進展至晚期因骨質破壞可出現關節嚴重僵直、畸形,並可伴有骨骼肌的萎縮[5]。女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率明顯高於男性,男女比例約為1∶3,30~50歲為好發年齡段,該病有較高的致殘率,預後較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工作[6]。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關鍵是控製關節及其他組織的炎症,使臨床症狀緩解,保持關節功能和防止畸形,對受損關節進行修複使疼痛程度減輕和功能恢複[7]。2013年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指南中提到,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確診,應早期用藥、聯合使用抗風濕藥物治療,非甾體抗炎藥物、糖皮質激素等均為臨床常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病情,但不足以有效阻止關節破壞的進程,仍然有部分患者最終進展為功能殘疾。因此,尋找更有效的藥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甲氨蝶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