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間收治的、臨床資料完整的頸椎病伴頸部疼痛患者共97例,按數字表法隨機分為針刺運動組(n=31)、電針組(n=33)和溫針組(n=33)三組,所有患者均在醫師的告知下自願簽訂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3]對於本病的診斷標準,排除頸椎有骨折、脫位、關節結核、腫瘤、合並有內髒器官急重症以及不能堅持治療或未按規定治療患者。其中針刺運動組男12例,女19例,年齡31~89歲,平均(52.25±5.51)歲,病程1~7個月,平均(3.81±1.03)個月;電針組男13例,女20例,年齡30~87歲,平均(53.14±5.52)歲,病程1~8個月,平均(3.94±1.16)個月;而溫針組男12例,女21例,年齡29~85歲,平均(52.98±5.18)歲,病程1~5個月,平均(3.78±1.09)個月。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麵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三組患者分別采用針刺結合頸部運動、電針、溫針進行治療[3],其中針刺運動組患者取坐位,針刺承漿、後溪、束骨,留針30 min,每10分鍾行撚轉、提插30秒,平補平瀉,同時囑患者緩慢活動頸部,依次為屈伸、左右轉、側彎各10次,共3組;電針組側臥位,痛側在上,取風池、頸夾脊、阿是穴等穴,以華佗牌電子針療儀SDZ-Ⅱ型疏密波進行電針刺激,留針至30 min;而溫針組取穴同電針組,進針得氣後把艾條切成1.5 cm長的小段置於上穴針尾上燃燒施溫針灸,每穴灸2 壯,約留針30 min後出針。三組患者均隔日針灸1次,5次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三組患者均每日治療1次,均以治療10次為1個療程。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評價患者的疼痛變化,分別在治療前、初次治療後、1個療程後進行評分、記錄,以疼痛較治療前的下降指數作為評價指標。
1.4 評價標準[5]
視覺模擬評分法由我院兩名專業醫師進行盲式評分,分值1~5分,按照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度越高;本研究以疼痛下降指數作為評價指標,指數越高,效果越好。參照《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評價整體療效。治愈:患者的臨床症狀體征完全消失,可以正常進行工作;顯效:患者的臨床症狀體征部分消失,基本可以正常進行工作;有效:患者的臨床症狀體征好轉,但是仍不能正常工作;無效:患者的臨床症狀體征無任何變化,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進行方差分析,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
2 結果
2.1 三種針灸療法療效比較
治療1個療程後,電針組、溫針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於針刺運動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三種針法疼痛下降指數比較
初次治療結束後,針刺結合頸部運動組的疼痛下降指數要顯著高於電針組和溫針組,而治療1個療程後,溫針組的疼痛下降指數則顯著高於針刺運動組和電針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頸椎病(cervical spodylosis)的中醫病名為“項痹病”,也叫做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其發病原因相當複雜。相關研究表示,該病多為外邪侵襲,太陽經氣不利,經脈閉阻不通,風寒濕邪外襲,客於太陽經脈,使太陽經氣不利,頸項部為太陽經所主,故而出現頸項肩部筋脈強急而疼痛;加之長期勞損,筋脈損傷,如長期伏案低頭工作、謄寫、縫紉等,久勞傷筋,而筋脈失用,或勞則耗氣,氣虛則血運不暢,筋脈失其所濡,導致項背強痛,均可能引發頸椎病伴頸部疼痛[6]。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複雜,患者主要表現為頸背疼痛、上肢無力、下肢乏力、手指會出現發麻的情況,並且會出現行走困難、惡心和嘔吐的現象,嚴重者還會出現視物模糊、吞咽困難及心跳過速的情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