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行政區劃調整利耶弊耶(2 / 2)

北京東西城城區合並區劃後,核心區減少兩個行政區,有利於精簡機構,合理配置地區經濟、社會資源,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處級幹部被免職,還有一批幹部被免去職務,被辦理退休手續。此舉明顯會使相應機構“瘦身”。

有關專家指出,很多行政區劃的調整都是跟經濟發展關聯的,經濟發展以後,它的行政區劃和經濟發展空間形成了一個製約。比如說項目,可能兩個區因為一個項目而爭,或幾個區重複爭項目,這樣就製約經濟的發展。而“並區”後便於統籌規劃,可以減少協調成本。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形態主要靠點狀帶動,到現階段點狀拉動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低水平重複、形成地方性惡性競爭。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擴大區域。從趨勢上來看,點狀拉動一定會走向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就是發展到更大範圍的區域合作。

事實上,借著經濟調整的時機,區域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體中最具活力的領域。從2008年底以來,國家密集批準10多個區域經濟規劃,提升區域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如2010年新年伊始,《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出台。去年國務院批準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並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此前,深圳特區擴關申請、重慶“兩江新區”總體規劃方案以及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等相繼獲批。多個區域政策密集出台,標誌著區域板塊正在國家加快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轉型的過程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

行政區劃調整不可“一窩蜂”

有關專家表示,為適應城市化進程的需要,總體上看區劃調整是必要的。但是,調整行政區劃隻是現行行政體製下解決跨行政區經濟社會建設矛盾的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區劃調整不是解決矛盾的根本辦法,更不是改革方向,不能一窩蜂地去模仿,不應去追求所謂的發展趨勢和潮流。

目前各城市的區劃動“手術”後,一個共同特點是城市變大了。有關專家表示,城市要有適當規模,沒有規模很難帶動和輻射周邊,但是不是越大越好。如果超過邊際效應,會帶來一係列城市病,負麵效應很大。例如,城市攤餅式地向外延伸麵積,容易給城市管理、市內交通、環境建設等方麵帶來較大的壓力。

據稱,部分城市區劃調整後已經出現一些負麵影響。第一是可能超越國家規定的城市規模,這樣就會出問題,任何城市的擴大規模都應和實際需求相適應。第二是降低門檻,盲目引進項目。如果不防微杜漸,這種負麵效應將會違背國家調整區劃的初衷。第三是編製、機構、投資盲目擴張。現在行政機構為什麼會越來越臃腫,往往就是在開發過程中產生很多新機構,老機構沒有拆減,新機構卻已經層出不窮。因此,城市區劃調整必需避免規模擴大化、發展門檻低端化,以及編製、機構盲目擴張化。

分析人士表示,行政區劃調整其實也是雙刃劍。一方麵可以擴大經濟和生產力資源,另一方麵也相應增加了社會管理責任。在行政區劃調整過程中,不能誇大有利的一麵,而淡化社會管理責任的一麵。行政區劃調整後,如果過分擴大區劃,過分擴大空間資源、土地資源,自然會增加更多人口,但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社區服務、外來人口管理等體係上,能否都跟得上?因此,區劃調整之後,地方政府須擔當好相應增加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