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裂 變 (四)(2 / 2)

“那裏是你家吧?”穀子指著右手側的一座四麵高牆環繞的建築,笑著問道。

“去你的。你家才住在那裏呢。”斌抬手拍打穀子的背部,笑罵道。

穀子所指的建築很有特色,同周邊的房屋區別很大。方方正正的高牆內,整齊的排列著三排平房。圍牆上建有通道,武警士兵不停地在上麵繞行巡邏,裏麵關押的犯人正在院子裏放風。

小河口對麵的紗帽山像一頂僧帽,直插雲霄。繡屏山後麵,朝西是層層疊疊的奇峰峻嶺,一眼望不到頭。

“走,再走一段路,就到天池了。”斌甩開膀子沿著山脊朝前走去。

“等等我,你那麼猴急幹什麼呀?”穀子小跑著追上去。

天池是一個方圓不到兩畝地的池塘,終年碧水盈盈。遇到幹旱的季節,池中的水依然充沛,從未幹涸過。

關於天池,在當地流傳著很多傳說,大多與七仙女有關。石城的少女們會在七夕前後的夜晚裏,結伴到天池沐浴。傳說沐浴後會變得更加美麗,將會收獲一份理想的愛情。

“坐會兒吧,走得累死了。”斌喘著粗氣說完,一屁股坐在了天池邊的一塊纖塵不染的大青石上,看著池中的水發呆。

“斌,你在想啥呢?像個呆頭鵝似的。”穀子看著斌兩眼發直,不言不語的樣子,好奇地問道。

斌好似沒聽見一樣,眼神射穿碧水望向深處,像世界著名雕塑《思想者》一樣靜坐無語。

穀子移動腳步,獨自走到山崖邊,俯瞰山下,整個石城一覽無餘。穀子從母親和同事們的談論中了解了石城的曆史和現狀。

石城是全國貧困縣,地無三尺平,少有工廠,財政主要靠國家轉移支付。每年國家都會外運救濟糧給石城。

石城人很會生活,穿衣、聚會都追求個時尚。即使沒有錢添置新衣服,但身上的舊衣服常洗得幹幹淨淨,熨燙得平平整整。

為了省錢,除了塑料涼拖鞋,其他鞋子大多是用廢舊布料手工縫製的千層底布鞋。愛美的女人會在女鞋上繡上幾朵梅花,以假亂真,栩栩如生。

石城人的精神世界是強大的,每個人臉上都時常掛著滿足的微笑,大街上迎頭碰見了互相道聲問候,熱絡真誠。

“你吃了嗎?”

“我吃了。你吃了嗎?”

“我也吃了。”

無論是早上,還是中午、晚上,或者其他時間段,石城人見麵問候的標準語就是“你吃了嗎?”。

穀子曾經問過爺爺:“爺爺,為什麼小說中的人物見麵是問‘你好’,而我們這裏的人見麵是問‘你吃了嗎?’?”

穀子的爺爺語氣沉重得講道:“隻有餓過肚子的人,才會說這句話。”

坐在一旁的穀子奶奶搶過話題說道:“孫子,你現在能吃飽飯,幸福啊~~過去那些年代,老百姓生活困難,連年暴發自然災害,天旱地裂,莊稼顆粒無收,大家都吃不上飯。餓死了不少人啊!”

“是啊~~那時候沒啥東西吃,就吃樹葉、野草。樹葉、野草吃完了,就吃樹皮。樹皮也沒得吃了,大家就吃‘觀音土’,吃飽後拉都拉不出,互相用木棍往外扣,扣不出來的人就脹死了。苦啊,我們這一代人,那時候把苦受紮了。”穀子爺爺感歎道。

“爺爺,什麼是觀音土?”穀子好奇地問道。

“觀音土就是一種土,又叫白泥。觀音土在三年大饑荒時期曾被饑民當成食物充饑,吃下後可以暫時解除饑餓感。”穀子爺爺解釋道。

穀子奶奶用衣袖拭去臉上的淚水,唏噓不已。看到奶奶流淚,穀子稚嫩的心靈受到震撼,他對現實生活中的苦難有了更深的理解。

山下開始有嫋嫋炊煙升起。

石城人家燒飯基本上是用木材,少數條件好的人家用蜂窩煤。每天都會有一些山裏人,挑著一兩百斤重的柴火,翻山越嶺到縣城裏來叫賣。

穀子望著山下的漢江水,想起一部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他很想知道東逝的江水究竟流到何方去了?山那邊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飛機看起來那麼小怎麼可能坐人?上海在哪裏?故宮博物院裏麵都有些什麼?大海、大草原真的像書上描寫得那麼美嗎?……

穀子站在山頂上,任山風輕拂臉頰,任由思想信馬由韁。

“我要走出大山~~我要去看大海~~我要去大草原騎馬~~”穀子豪情萬丈地對著遠山大聲地呼喊。

遠山無音,靜悄悄的。

“穀子,你說人為什麼要長大?不長大該有多好。”斌停止了發呆,走過來摟著穀子的肩膀問道。

“不長大?不長大有什麼好?天天被父母管著,你樂意?長大後,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想去哪裏就去哪裏,多好啊!”穀子對著藍天,伸開雙臂,微眯著雙眼,神情向往地說道。

斌沉默無語,目光空蒙地看著山下的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