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對與攻擊不同。攻擊,是指對他人的故意侵犯和破壞行為,程度則有輕有重,從語言謾罵到行動暴力,都屬於攻擊的範疇。當然,攻擊有時也是間接的,例如,因懾於攻擊對象的權勢或礙於自己的身份不便直接攻擊,就會把攻擊轉向不相幹的人或事物上。敵對則是一種敵視、對抗的情緒狀態,僅處於攻擊行為的潛在狀態,即一般僅限於攻擊欲望,盡管敵對有時也有非難行為,但隻是設置障礙,與攻擊性、侵犯性不完全相同。
矯治敵對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
(1)要消除偏見。凡事要多從正麵去理解,惡意傷害別人的人畢竟是少數,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將他人的舉止言談都視為敵意。即使真是對自己的惡意傷害,隻要心平氣和地加以處理,也定會使傷害者無地自容而有所收斂。再者,也不能以自身的好惡取舍他人。要懂得人的情趣、修養和性格各不相同,如果對與自己好惡相左的人都看不順眼而厭惡,勢必會把自己孤立起來。須知,在人際交往中隻有尊重和理解他人,才能獲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2)要悅納他人、熱情待人。任何形式的輕視、蔑視、歧視和敵視都是造成敵對狀態的溫床。人際關係從來都是互酬的,隻有悅納他人、熱情待人,他人才會熱情待己,接納自己。因此,要逐步學會包容他人、諒解他人,從而使敵對情緒和心態逐漸淡化、消弭。
23.削弱自己的攻擊性心態
攻擊性,是指對他人有意挑釁、打擊,或故意損毀、破壞事物等的侵犯性心理傾向和行為的人格表現缺陷。
在出現攻擊行為之前,攻擊性隻是攻擊行為的一種內心偏向和趨勢,但是攻擊性很少停留在這種心理傾向上,而會表現為各種攻擊行為。其中,一種是直接攻擊,即把攻擊目標指向自認為使其產生煩惱或造成挫折的人或物上。另一種是轉向攻擊,即把攻擊目標指向自認為使其產生煩惱或造成挫折的人或物的替代人或替代物上。還有一種是自我攻擊,即把攻擊目標經過潛意識內向投射機製,由指向外界轉向針對自身,從而出現自罰、自虐、自傷和自殺行為。相對而言,自我攻擊比較少見。
攻擊性表現通常在以下情景中發生:一是受到挫折時。為了緩解自身的心理緊張狀態,潛在的攻擊本能能量就會異常暴漲和流露。攻擊性會通過麵部表情、姿態、手勢甚至謾罵、爭吵、鬥毆表現出來,或者轉而發泄到其他不相幹又能欺負的人或物體上。二是出現莫名的煩惱或內分泌失調等引起的情緒不安時。個體也會把出現攻擊性,把攻擊目標無緣無故地指向無辜的人或物,大發無名火。三是空虛無聊時。個體為了尋求刺激,會到處尋釁滋事,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
攻擊與敵對不同。敵對是敵視、對抗的心態,一般不會直接表現為攻擊行為,隻是攻擊行為的潛在狀態。攻擊性則通常表現為攻擊行為,具有明顯的侵犯性。
矯治攻擊性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
(1)要增強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是指在遭受挫折之後免於行為失控的能力,即經得起挫折的能力。具有攻擊性的人如果能在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就能逐漸減弱攻擊性。如果能夠持之以恒地正確對待和處理各種挫折,就能徹底消除攻擊性人格表現缺陷。
(2)要提高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指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主動掌握的能力,這需要學會忍耐和克製。具有攻擊性的人,如果能夠通過自我鍛煉和監督,充分發揮意誌的抑製職能,就能遏製攻擊的內心傾向,從而消除攻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