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清廷準戶部尚書翁同龢所奏說,國力艱難,北洋巨艦早已登峰造極無需再製。自即日起北洋暫時無需添置新艦新炮,靡費國遝。

這個就連日本人都不會想到競然長達六年之久,直到甲午戰爭的爆發,一邊是日本的大量獻金購艦;一邊是清政府將本來不多的海軍變成了頤和園,變成了寸步不移的石舫。

六年之內,北洋水師丁汝昌等不止一次向李鴻章催促海軍經費,結果都被清廷逐各駁回。1891年,丁汝昌攜劉步蟾、鄧世昌一同到天津北洋衙門向李鴻章申請北洋應該增添新艦新炮。劉步蟾說:“我定遠兩艦自光緒十年出廠之後,至今七年,機器設備日益老化,航速銳減,已由原來的15海裏降到13海裏。由於近年經費短缺,維護保養缺少銀子。”鄧世昌說:“海戰一打噸位,二打速度,航速過快可以小打大,炮速過快可以弱勝強。一句話,馬上訂購新式快速巡洋艦,現在艦隻更換速射炮。”李鴻章卻實無能為力,丁汝昌他們也隻是說說罷了。

在中國,連孩子都知道,是日本的聯合艦隊打敗了北洋水師,是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造船舫,致使鄧世昌的炮彈打不響!不過,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些不是主要原因。因為慈禧太後雖然挪用了海軍經費,但隨即也還了一部分,所以應該說危害有限。

就經費方麵來講,清政府投入海軍的經費從賬麵上一點也不比當時日本投入的少!北洋水師從1861年籌建到1888年成軍27年間,清政府一共投入海軍經費一億兩白銀,每年合計300萬兩,占年度財政的4 %——10 %。日本政府從1868年到1894年3月26年間共向海軍撥款9億日元,折合成白銀才6000萬兩,每年合計白銀230萬兩,相當於同期清政府對海軍投入的60 %!

上述這些數字都屬實嗎?我想十有六七吧。饒是如此也並不比日本海軍經費少,那麼這些錢都到哪裏去了?讓我們一探究竟。

就硬件裝備方麵來講,無論從數量上看,還是從質量上看,北洋艦隊的裝備北洋艦隊都不比日本聯合艦隊差!北洋艦隊的裝甲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日本聯合艦隊。當時,北洋水師與聯合艦隊鐵甲艦方麵的數量比是6:1,中國遙遙領先;非鐵甲艦方麵,8:9,日本略勝一籌。定遠號、鎮遠號的護甲厚14寸,即使是經遠號、來遠號的護甲厚也達9.5寸。日本方麵,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號”艦,也缺乏北洋艦隊這樣較大規模的裝甲防護。而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綜合了英國“英偉勒息白”號和德國“薩克森”號鐵甲艦的長處設計而成,各裝12英寸大炮4門,裝甲厚度達14寸,堪稱當時亞洲最令人生畏的鐵甲堡式鐵甲軍艦,在世界也處於領先水平。就火炮而言,無論大口徑火炮,還是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均占優勢。200毫米以上大口徑的火炮,北洋艦隊與聯合艦隊的比例是26:11,我方遙遙領先;小口徑火炮方麵,北洋艦隊與聯合艦隊的比例是92:50!隻有中口徑火炮方麵,日本稍稍領先,中日比例是209:141!就平均船速說,日艦每小時比我艦快1.44節,優勢似乎不像人們形容得那麼大。清朝政府正是基於這種力量對比,才毅然對日宣戰。

因此,僅從武器裝備、經費投入等方麵來看,日本聯合艦隊要戰勝中國北洋艦隊是困難的。但結果卻是,龐大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聯合艦隊卻一艘未沉!“巨額軍餉堆砌起來的一流的海軍不經一戰,原因何在?”到底是誰埋葬了北洋艦隊?

真正的戰爭,永遠發生在戰爭開始之前!失敗往往首先從內部開始。清政府沒落的專製體製,由此而產生的腐敗政治,進而在軍隊中形成的不良風氣:置民族國家利益於不顧,曲意取寵,一味迎合,追逐個人利益,平日好大喜功,訓練敷衍了事,演習弄虛作假,上下齊心協力搞歪門邪道,以及北洋海軍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軍事素質的低下,軍人的敬業精神和職業意識的缺乏等等,共同導致了北洋海軍的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