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宇宙給了人類以思想,也同時將我們拖人人類的第三困境:思想的自由總是被沉重的肉身所拖累。人類無盡的苦難由此而生,宗教眾神也開始對人的靈魂進行救贖。人的高尚源於他可以自由飛翔的思想,人的墮落源於他那沉重的肉身。在“屁股決定腦袋”的今天,墮落的肉身還會常常綁架渴望自由飛翔的思想一道墮落。靈魂與肉體的對立、精神與物質的分裂,無數次地將人類的良知和自由折磨得體無完膚。
本叢書的寫作可以看成是筆者思想對肉身的一次艱難抗爭。斷斷續續二十餘年的寫作經曆,思想能夠自由飛翔的日子僅百分之一二而已,大多數時間裏都在隨著肉身沉浮而行。但慶幸的是它一直沒有死寂,因為它看見了宇宙關係,看見了“和諧關係哲學”。隨著寫作的深入,筆者對宇宙關係的堅信和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在與日俱增。接下來我將著力描述“和諧關係哲學”的魅力,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它遠非筆者所能達到的境界。所有的榮耀都屬於宇宙關係,而宇宙關係則屬於未來更多關心它的人。
和諧關係哲學:傳統哲學思維的顛覆者
此前的所有哲學都在追求著這樣一個目標:為我們和宇宙本身找到一個終極構件或終極存在物,它曾經是古希臘的“土水火風”四大元素、中國的五行、德莫克利特的原子、亞裏士多德的物質因、黑格爾的理念、休謨的感覺意識等。數千年來哲學都在重複這樣一句話:存在的本質是某特殊的個在,該特殊的個在就是宇宙的終極存在物或終極構件,是宇宙其他個在的源頭和本質。
但物理學恰恰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宇宙有無終極構件問題,更無法證實或證偽宇宙的終極存在物(比如上帝)問題。如此一來,所有的哲學也就失去了現實的基礎。假如物理學真的找到了宇宙的終極構件比如基本粒子,那麼過去所有的哲學都是在重複著這樣一句話:存在即基本粒子。哲學也就成了物理學。傳統哲學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尷尬局麵,源於它們的思考路線是一條與物理學相平行的路線,物理學在追問宇宙終極構件方麵的局限,也就成為傳統哲學的死穴。
如何超越傳統哲學數千年的局限?和諧關係哲學發現了“宇宙關係”。既然物理學找不到宇宙的終極來源,為什麼認定存在的本質就一定是它們呢?為什麼不能就是我們所能看到的存在與存在之間的關係?哲學完全可以在物理學的盡頭,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起飛。存在是不真實的,真實的是存在之間的關係,將這樣的兩個結論上升到宇宙層次,你就能真實地感覺到“宇宙關係”的存在。除了宇宙自身以外的所有存在及概念,都隻是宇宙關係的偶然的層次而已。宇宙關係的本質是和諧,故將這一哲學命名為“和諧關係哲學”。
和諧關係哲學:東西方哲學路線的調和者
東西方哲學一直被認為是兩條不可能調和的哲學路線。如果有人說能將兩者調和起來,很大程度上都會被人說成是“狂妄”的夢想。但“和諧關係哲學”認為,既然宇宙本身是統一的,宇宙間的任何存在也就都能以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獲得統一。
東方哲學是站在客體世界的外部對之做整體觀照,客體世界對於東方哲學來講永遠都是一隻“黑匣子”,隻是通過對“黑匣子”輸入和輸出的觀照,東方哲學才獲得了對客體世界變化過程的整體把握。西方哲學一開始就進入了客體世界內部,著重於對客體世界的內部構成進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近現代自然科學,催生了工業文明。
但“關係”所具有的獨特性能夠將貌似對立的兩條路線統一起來。任一存在者(作為關係)都可以分為內在關係和外在關係。注重內在關係的路線,就是西方的分析傳統;注重外在關係的路線,就是東方的觀照傳統。存在作為內在關係和外在關係的統一體,也就將東西方哲學路線連接起來,“關係”也因此成為東西方哲學路線得以調和的基礎。
佛說:緣聚則事成,緣散則事消。“和諧關係哲學”解釋說:佛“緣”即是關係,“聚”則是關係在特定層次上的聚集,“事成”即形成了新的存在,反之就是“事消”。“個在”就是佛所說的“物相”,個在之“關係”即佛“法”;關係的不和諧即“苦”,關係的和諧即“樂”;佛也因此成為被人(佛)頓悟或掌握了的宇宙關係。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諧關係哲學”解釋說:“道”即混沌的宇宙關係,“一”即開始見出秩序之必然而不是秩序本身的宇宙關係,“一”就是全部存在者自己;“二”即已經見出秩序和主客體差異的宇宙關係,主體世界和客體世界合為“二”;“三”即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係、客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宇宙萬物逃不出這“三大關係”。可見,“道”的本意就是混沌的宇宙關係。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和諧關係哲學”是以現代物理學為基礎的,而它竟然能將東方哲學中的“佛”和“道”融為一體。貌似對立的東西方哲學路線通過宇宙關係同時找到了通往對方的道路。
和諧關係哲學:樸素原哲學思想的還原者。
哲學原本很簡單,甚至哲學的元問題也很簡單。之所以越來越複雜,就是因為它背負了物理學的先天性局限,宇宙有無終極來源物的問題也就成了哲學的死穴。哲學為了求得發展,就被哲學家們弄得複雜起來。
“和諧關係哲學”可以讓哲學重新簡單起來。簡單到你對著自己陽台上的一盆玫瑰花不斷追問下去,就可以追尋到宇宙的本質和存在的本質,就能發現宇宙關係。本叢書所有的文字都是為了證明這一點,雖然做得遠遠不夠。
在實際生活中“和諧關係哲學”也是十分有用的。雖然它還催生之中,完整的邏輯建構還有待於更多的人,但用它來解決我們現實社會中的重大問題卻有異常表現。它不僅能解釋為什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之類的大問題,不僅能重新定義人類的勞動、財富、市場和國家本質等重要概念,不僅能解釋知識經濟、網絡經濟等新生事物,而且對我們麵臨的任何具體問題都有別具一格的指導意義。這類問題可以是企業管理,也可以是家庭教育,還可以是修身養性。
“和諧關係哲學”不僅找回了被當代哲學一度丟失了的原哲學,還將它簡單化也世俗化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和諧關係哲學”稱得上是樸素原哲學思想的還原者。
筆者能與“和諧關係哲學”相遇是上個世紀的一次意外,寫作本叢書更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聽台灣施明德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浪漫情懷。有了這樣的一種情懷,貽笑大方也好,飛蛾撲火也罷,均義無反顧。
最後以一首小詩《七律·偶感》結束本文,並與讀者共勉。詩曰:
老夫聊作少年癲,心逐浮雲上九天。
漫轉銀河牛頓槳,急追光速愛翁船。
聖經佛法同真主,盤古羲和及嬋娟。
永續人間真善美,當推哲學出新篇。
2008年11月13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