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貨幣的形式,貨幣作為形式是不同商品之間的關係而非商品自身,是財富與財富之間的關係而非財富自身。也正因為如此,貨幣就可以獲得一種純關係的符號形式,抽象貨幣成力財富的關係符號。我們不能直接消費抽象貨幣,因為它們隻是財富的關係符號而非財富自身。但所有的財富又都是以抽象貨幣的形式被規定著,你消費任何一份財富都必須用抽象貨幣去交換,抽象貨幣在今天已經成為全體財富的符號。
貨幣的發展曆程就是貨幣作為財富關係符號不斷獲得自由的曆程,是貨幣作為關係不斷自由發展的曆程。早期的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前身)直接就是商品本身,如貝殼、羊和鹽巴等。即使在硬通貨金、銀貨幣占統治地位的時期,貨幣作為關係符號仍然沒有獲得徹底的自由——金、銀貨幣依舊是商品和財富本身,足額的金、銀幣仍然屬於實物貨幣。隻有當真正意義上的抽象貨幣(即徹底告別了“金本位”約束的紙幣)占據了貨幣的統治地位時,貨幣才最終實現了作為關係符號的自由:抽象貨幣獲得了純粹的貨幣形式並成為純粹的關係符號。
純形式符號的抽象貨幣一經誕生,立即成為統治全部社會財富的“神”——所有的社會財富都必須且隻能被抽象貨幣規定著、統治著,所有的社會財富都可以被折算為等額的抽象貨幣值。但貨幣之“神”又總是被四種力量製約著:社會財富總量決定著貨幣總量;鑄幣者政府決定著貨幣的發行量並通過發行量影響幣值;資本市場高度發達的今天,資本總量影響著貨幣流量(流動性);決定財富的終極原因是知識,因而知識也是決定貨幣的終極原因。知識、財富、政府和資本四種力量共同製約貨幣的結果,就是貨幣總是不斷被貶值。試想,如果沒有貨幣的適度貶值行為,貨幣資本也就沒有了和實物資本結合的壓力,知識或許就缺乏足夠的實物資本載體,知識創新也就缺乏足夠的動力。
但貪婪的資本卻不是這樣認為的,既然貨幣的適度貶值是一種必然,那何不利用貨幣的過度貶值來掠奪更多的社會財富?一是直接過度提升他們手中的財富和產品的價格,這是一種最為原始的方式;二是過度提升證券商品的價格,現在已經成為主要的掠奪方式。股票、證券、期貨、外彙以及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作為證券商品被先後創造出來,並沉澱了大量貨幣資本,為貪婪的資本提供了條件。我們正是從這些證券產品所承載的知識關係中,發現了資本的這一秘密。
眾所周知,抽象貨幣是社會財富(具體化為幣值)的純形式化、純關係化,股票則是企業財富(具體化為股權)的貨幣化、抽象化與符號化。貨幣是商品和財富的符號形式,股票則是股權的符號形式。股票買賣行為屬於股權與貨幣的等價交換行為,股票的置換、抵押行為可視為股權和其他收益權(及抽象貨幣)的等價交換行為,兩者共同的本質就是它們都屬於不同財富符號之間的等價交換行為(即用符號交換符號),而不再是財富與其符號之間的等價交換行為(就像用抽象貨幣交換商品那樣)。
證券如國債、企業債券、投資基金等,是貨幣或股權的證券化形式。期貨(作為關係)是期貨商品與等值貨幣在未來約定時間裏兌現的交換關係,貨幣與期貨商品的等值交換關係發生在未來而不是在訂約期貨的當時。彙率體現的是不同貨幣之間的交換關係。無論是貨幣與股票的交換,還是貨幣與國債、企業債券、投資基金等證券的交換,或是不同貨幣之間的交換,甚或是貨幣同其他金融產品(如保險單)之間的交換,都可以被描述成關係(即貨幣)同關係(即股票、證券及所有金融產品等)之間的交換,股票、證券等均可以被視為更加純粹、也更加自由的關係符號。
現在我們開始討論貨幣、證券、期貨、外彙以及所有金融產品與知識關係的聯係,或者說是在上述關係符號中發現相應的知識關係。如果是單純地理解上述諸種關係符號與財富之間的關係、並從該類關係中發掘出相應的知識關係應該不難,因為該類關係的另一端最終都指向財富,而財富在這裏的含義也僅僅是指自然資源和勞動產品——作為知識關係它們都已經明了。自然資源和勞動產品所承載的知識關係,也就成為諸種關係符號所承載知識關係的共同基礎。
但新的問題是,人們在股票、證券、期貨、外彙、金融產品的買賣中能直接獲得財富,也就是說他們不需要通過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去創造財富。通過買賣財富關係符號而獲得更多的財富關係符號,最終意味著買賣人獲得了更多的社會財富——這就是我們所處的“貨幣主義時代”的現實!最讓一線勞動者們不能接受的事實是,在美國華爾街通過財富關係符號買賣而獲得的財富,不會比紐約市所有生產工人辛苦勞動創造的財富少、反而是多很多。大基金公司的老板們擁有的財富甚至富可敵國。如何解釋基金公司經理們的勞動及其知識關係?他們在證券、外彙、期貨市場上迅速獲得巨額財富的行為合理嗎?
還是從股票人手。股票之所以有價值,就在於它能通過股權的形式享有企業的利潤分紅,因為股票本質上是以貨幣的形式部分承載了股票發行企業的知識關係,此即我們在後麵將要提到的資本功能——股票屬於一種特殊約定關係的資本。如按普通金融商品來對待,則股票價格應該和銀行存款利率掛鉤,假設一張10000元存款單的年利息為300元的話,則意味著年獲分紅300元的一疊股票的價格也為10000元,盡管這疊股票的發行價可能隻有5000元甚至更少。相對於銀行存款來說,股票由於直接參與了企業財富的增值過程且承擔了相應風險,故有可能也有理由獲得較銀行存款高出很多的回報。普通商品的價格形成機製就足以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點。
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簡單,股票的買賣價格已經遠遠超出了上述計算方式(即理論市盈率)的數倍乃至數十倍,並且也總是在理論市盈率數倍至數十倍之間漲跌。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們選擇是買進還是賣出某支股票,則需要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建立起關於這支股票價格波動的知識關係,低進高出,賺取差價。因而他們的勞動本質上也屬於知識勞動,股票交易行為成為該知識勞動的載體,至於最後的投資結果如何,則取決於他們關於股票價格波動知識關係的精準度如何。他們賺取的財富本質上也屬於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屬於知識。令世人感到十分困惑的是,股票價格為何會高出理論市盈率如此之多?成功的股票投資者們的回報為何如此豐厚?
本書認為,在抽象貨幣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股票、證券、外彙、期貨等財富關係符號,由於其純關係、純形式而獲得了通向未來(今天就可以享受未來的經濟成果)的自由特性,這一自由特性在被人類正確開發的同時,也被貪婪的資本欲望(實際上是人的貪欲)過度利用了。以股票為例,股票(作為關係)實際上是承載了未來可能實現的財富所承載的知識關係,股票本質上屬於未來財富關係而絕不是即時財富關係。抽象貨幣的保值和儲藏功能也隻是對即時財富關係的保值和儲藏,盡管抽象貨幣也可以保值和儲藏到未來,但本質上仍是抽象貨幣在未來的即時財富關係。股票與貨幣的最大區別就是股票能生產出未來財富關係,這一特性已經為全部金融產品所擁有。這是財富關係符號不斷獲得自由的結果,但其自由特性卻被資本欲望濫用了——過度支取未來社會財富。帶來的嚴重後果就是,股票、證券、外彙、期貨等財富關係符號不僅在買賣中自己就能“創造”出社會財富,而且能“創造”出高出本來價值多得多的財富——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僅從表麵上看,那些瘋長的金融產品似乎是在向未來支取財富,而實際上則是其背後的資本在侵吞著現實中的社會財富!因為金融產品的瘋長行為等於是貨幣的貶值行為,全部證券商品向未來過度支取財富的行為,實質上都是貨幣的貶值行為。在證券市場已經國際化的今天,這樣的侵吞行為遠比馬克思所描述的工廠主們在生產領域裏的剝削行為要嚴重得多。如果考慮到資本在股票證券市場上(合法的和非法的)炒作手段,其後果就不僅僅是侵吞問題了,而是毀滅問題了——貪婪而缺少足夠限製的資本足以摧毀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體係甚至拖垮世界經濟。
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海嘯就是最好的例證。9月份華爾街全球最大的五家投行中一家宣告破產,兩家被政府注資改組,兩家轉為商業銀行。緊接著金融海嘯波及歐洲,英國、德國銀行先後告急,到10月份已經到蔓延到全世界,世界各主要經濟體政府聯手救市。危機宣告了貨幣至上時代的破產,暴露了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缺陷。所謂貨幣至上,就意味著人們賺取貨幣就足夠了,貨幣以外的一切事情都是次要的和無足輕重的。當今世界經濟體係正處在這樣一個危險的時代裏。貨幣本身是物質財富不斷獲取自由的結果,如果將物質財富比喻為財富肉身的話,那麼貨幣就是財富的靈魂——這本沒有什麼問題。但在自由主義政策(尤其是過度自由的金融政策)的鼓動下,來自不同領域裏的財富靈魂們,被無數隻貪婪的手牽引著奔向所謂的自由之路,結果就是離其肉身越來越遠——最終和最壞的結果就是這些出走的靈魂們再也回不來了。對抽象貨幣及其衍生工具來說,過度追逐自由的靈魂最終將成為孤魂野鬼,因為它先前拋棄了自己的財富肉身且越走越遠。而對那些喜歡追逐財富孤魂野鬼的投資者來說,如果你一味地想在明天被貨幣財富“撐死”,那你就同時有可能在今天被物質財富“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