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論
人類勞動和勞動中的知識創造了財富,但並不意味著人類社會就一定會按照勞動知識量的大小來分配財富,當然也就更別指望能按照勞動量和知識量來分配其他社會資源(如:權力、榮譽、地位等)了。
另一方麵,人是生而平等的,但總是生活在不平等的社會階層之中。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巨大差異,似乎是對“人生而平等”理想的一種絕妙諷刺。是誰造成了這樣一個令人尷尬的倫理困境?
更進一步的問題是:是誰決定著社會財富和社會資源的分配?正是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層層追問,我們發現了社會資本:你所擁有的社會資本直接決定了你所能獲得的社會資源份額乃至你的社會地位。
特定社會的全部社會資源從來不是一盤散沙,而是一個有組織、內部可相互交換的係統。本卷裏我們將先後探討幾種不同的社會資本,為觀察人類曆史進程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令人欣慰的是,知識最終將成為人類社會最後也是最好的一種社會資本。這也是本書所能帶來的最好的消息。
——卷首小語
如果說勞動分工和商品交換促成了市場與貨幣的話,那麼不同社會資源之間的轉化,就誕生了社會資本。社會資本以自己為核心,將全部社會資源組織成一個有機整體,並實現了不同社會資源之間的相互轉化。因而,社會資本可以描述為社會資源之間的關係。接下來先簡單描述一下社會資本的幾個主要特征,相關內容還可參閱《導論》的第三部分。
社會資本的第一個特征就是它作為社會資源的“資本”屬性。社會資本實際上也是一種社會資源,和普通社會資源不同的是,它能幫助其擁有者交換甚至掠奪到其他社會資源,成為社會資源中的“一般等價物”,最終能幫助其擁有者進入社會金字塔的高層。你可以稱它為“社會階層資本”,為方便表述簡稱為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的第二個特征就是其自身分配的獨立性和前置性。在所有的社會資源分配中,社會資本的分配乃是一種原始的、無參照係的分配,發生在所有其他社會資源的分配之前、影響甚至決定著其他社會資源的分配但不受其他社會資源分配的影響。社會資本的分配方式不外乎三種:一是被動占有方式。單個社會成員在社會資本分配中所獲得的份額,是由外在於他的力量盲目賦予給他的。二是常規占有方式。單個社會成員通過社會認可的方式,通過自己的積極努力而獲得相應的社會資本份額。三是非常規占有方式。單個社會成員通過非正常手段(暴力、革命、政變、陰謀等)獲取更多社會資本的行為,就屬於這一方式。
社會資本的第三個特征就是它的時代性。人類不同的曆史階段都會有相應的社會資本出現,甚至人類的發展史也可以描述為不同社會資本變遷的曆史。正因為如此,本書視原始社會為年齡資本社會(此前可能還有性別資本社會)、奴隸社會為血緣資本社會、封建主義社會為土地資本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為貨幣資本社會、計劃經濟體製下的社會主義為權力資本社會、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共同未來為知識資本社會。
本章將分別闡述前資本主義時期的三種社會資本:年齡資本(或許還包括性別資本)、血緣資本和土地資本。
第一節 年齡資本:原始社會時期
原始社會是一個社會資源極其匱乏的社會,按需分配的原始共產主義分配製度被確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社會資源的極度匱乏。但這並不意味著原始社會就不存在有社會階層,至少在母係氏族公社時期,是母係成員(母親、舅舅等)而不是別人掌握著社會資源的分配權。以社會資本的理論視角看,母係氏族公社的社會資本應該是性別資本。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整個原始社會時期的社會資本是什麼?即使在母係氏族社會內部,人們又是按照什麼樣的社會資本來確立母係成員們之間的地位差異?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追問,我們發現了年齡資本。
先來看一看原始社會成員們都擁有哪些社會資源。第一是社會財富。當時的社會財富僅限於維持人類生存的生活用品且極度匱乏,個體生產的財富匱乏得不足以維持個體及親屬的生存,唯有群居生活才能勉強維持一個群體的生存與緩慢發展。個體也因此不可能占有社會財富,財富隻能為集體所共有。第二是社會地位。社會財富的極度匱乏、社會群體規模不大、部落之間的戰爭稀少、(除遠距離遷徙外)正常的漁獵生活地域空間有限等因素,決定了原始社會組織的極不發達、社會階層的層次較少、社會地位間的差異甚微。第三是土地資源。當時的生產活動以狩獵為主(輔助以采摘和捕魚),種養業尚未出現,土地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大自然所恩賜食品(動物皮肉、植物果實等)的價值。第四是知識。此時全部人類知識也僅限於以狩獵活動為核心的生產和生活知識,本質上屬於接受大自然恩賜的知識而非改造自然的知識。即使有巫術禮儀活動存在,也是直接服務於狩獵等生產活動的,其知識本質上也屬於生產和生活知識、屬於接受自然恩賜的知識。餘下的都是一些同人的生命連為一體、可轉化為社會資源的自然資源,如血緣、年齡、性別、體力等。
接下來的問題是:上述社會資源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誰會成為這些社會資源的組織者?是社會財富嗎?顯然不是,原始公社裏的社會財富是通過公社被平均分配的,故不符合社會資本所具有的分配獨立性和前置性的要求。是社會地位嗎?原始社會裏的社會地位也是再次分配的結果。是土地嗎?當時的土地並不稀缺,擁有土地也不能直接給你帶來什麼。是知識嗎?隻接受大自然恩賜的知識是沒有資格充當起社會資本的。
看來隻能從那些與人的生命連同一起的自然資源中尋找社會資本了。是血緣嗎?沒有私有財產的出現,沒有家庭經濟組織,血緣也就不是一種社會資源。是性別嗎?母係氏族公社確實是由女性主導的,但母係社會隻是原始社會的一個階段而非全部。是體力嗎?如果人的社會不再是動物社會的話,體力就不應該成為社會資本。剩下的就隻有年齡了,問題是:年齡有這個可能嗎?
沒有人能為年齡成為原始社會的社會資本提供直接證據,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文字記載、神話故事、風俗習慣乃至社會製度中所殘存的遠古信息,追尋年齡資本的蛛絲馬跡。
《左傳》裏有這樣的一則記載。某部落長老會議上,與會者所得一種叫“大羹”的供品數量,與他的年齡成正比。四十歲以上者得一豆(注:盛“大羹”的器皿),五十歲以上者得二豆,六十歲以上者得三豆,以此類推。筆者認為,長老會上的供品“大羹”應該可以代表地位、榮譽,甚至還象征著某種權力。您當然也可以將此解釋為一種尊老風俗,那尊老風俗又來源於何處呢?僅僅來源於人人都會老這樣的簡單事實?
如果我們再細心觀察古羅馬時代的長老院製度,並試圖追尋長老院製度的曆史淵源,就不難想象出那些生活在上古時代年長的原始初民們可能擁有的巨大權力(或者說影響力)。他(她)們決定著遷徙或定居,組織生產和狩獵,支配著社會財富的分配,主持各種重大儀式,維係著整個社會的正義和良知。他(她)們對人類社會的曆史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在今天的美國電影《超人》裏,在那座遙遠的K星球上,依然保留著長老院的遺風。通過長老院製度以及源遠流長的尊老風俗,我們依然可以窺見年齡資本社會的一絲痕跡。
同樣能為年齡資本提供旁證的還有神話,神話大致可以看成是人類史前期的曆史記憶。
盡管中國的遠古神話不是很發達,但還是能從中窺視到年齡資本社會的若幹印跡。由中國本土諸神構成的神的世界裏,存在有一個先尊後卑的基本格局。先輩尊神與後輩小神之間的關係無非是師徒關係、長幼關係或宗法關係。剔除宗法關係對神話的影響(這應該是原始社會之後的事情),中國本土諸神基本上是按照年齡大小各得其位的。隻是他們的年齡差異沒有一個統一的尺度,小到幾年數月,大到千秋萬代,這畢竟是神的年齡差異。進入三皇五帝時代,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事件說明年齡資本已逐漸式微,而“禹問五老”事件則說明年齡資本的影響還在,至於啟殺共工而立則宣告了血緣資本社會的到來。
與中國鄰近的古印度神話,情況也大致如此。倒是在希臘神話中,情況有些特別。諸神由卡俄斯(混沌之神)開始,傳至克洛諾斯的父親。偉大的克洛諾斯竟然聽從其母親的吩咐攻擊父親,代父而立。怕自己會重蹈其父親的覆轍,便吞下自己的兒子宙斯,沒想到最終還是被宙斯戰敗。宙斯最終確立了諸神世界的秩序,並成為眾神之神。由兒子戰勝父親並取而代之的最高神權爭奪戰,實際上是講述了血緣資本如何取代年齡資本的複雜故事:子承父位的最終事實,表明血緣資本社會的到來;而子與父爭的過程,則暗示著年齡資本的衰微。至於“子尊母命”的小插曲,則是母係社會和性別資本留在原始社會過程中的一段痕跡。宙斯的母親最終還是被宙斯趕出了曆史舞台。
年齡成為原始社會的社會資本從邏輯上講也能成立。首先是出於人類生存的需要。人類生存的首個課題就是如何讓自己存活得更長久一些。而現實的情況是,原始初民們的壽命都極其短暫,短暫得來不及衰老。從這個意義上說,年齡也就成為當時最稀缺的社會資源。其次是出於社會生產的需要。正因為初民們的壽命極短,導致他們的經驗、知識、技能甚至體力都與他們的年齡成正比(實際上是來不及成反比)。年長者更容易成為生產和生活能手。確立年齡資本有利於保障社會生產。最後還可能出於精神生活的需要。年長者的出色能力首先引發了人們對年長者的生活依賴和心理崇敬,最終形成了一種基於年齡而來的權力與影響力。加上年長者們在巫術禮儀活動中的經驗和地位,很容易導致全社會對年齡的崇拜和對年長者們的精神依賴,最長壽的人也就最有可能被尊崇為部落之神。彭祖、神仙以及長生不老的願望,都是年齡崇拜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