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知識資本社會(2 / 3)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最終將殊途同歸,攜手走進知識資本社會。共產主義攜帶著未來社會理想,攜帶著對資本主義深刻矛盾的先見之明,資本主義攜帶著成熟的市場工具,攜帶著主權在民的思想和憲政製度,最終走向融合。這樣的融合不是通過無產者的革命,而是通過知識資本的確立最終實現的。甚至不是通過暴力方式,而是通過全球和平協商的方式即通過知識生產的方式實現的。明白了這一點,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肩負有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都負有和平進入知識資本社會的使命。這既是知識資本社會的發展趨勢,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要求。

第二節 知識資本的特征與進程

現在來比較一下知識資本同以往社會資本之間的區別,它們共同形成了知識資本的特征。

首先,年齡資本、血緣資本、土地資本都屬於自然資源作為社會資本,隻不過它們在成為社會資本前已經轉化為社會資源。貨幣資本是第一次以社會資源作為社會資本,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但貨幣終究隻是財富的符號,而不是財富的來源和本質。將財富的符號——貨幣——作為社會資本,並讓它來支配和淩辱財富的來源和本質——知識,本身就是因為人類的局限性而犯下的一次嚴重錯誤。權力資本的錯誤更為嚴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是人民運用暴力選舉的結果,國家權力的來源是合法的。暴力本來是動物社會的競爭法則,隻有全體人民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才可以借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暴力選舉”產生新的國家政權。其他任何形式的借用暴力,都是人類社會向動物社會的墮落。斯大林式的權力資本社會,恰恰是借助暴力以維護權力作為社會資本的地位,再通過權力資本來支配社會財富及其來源(知識)。因而同貨幣資本相比,權力資本更為墮落。知識資本社會選擇財富的終極來源(知識)作為社會資本,是人類對社會資本選擇行為的最後一次校正,是人類在選擇社會資本過程中唯一一次正確的選擇,也是最後一次的選擇。社會資本回歸到財富的終極來源上,也就成為知識資本的第一個特征、也是最為根本的特征。

知識資本真正屬於人的創造,理論上它可以無限發展。主體的無限自由和客體對象的無限豐富,共同決定了知識的無限發展。年齡資本、血緣資本和土地資本(作為自然資源)都被自然力嚴格限定在某個域值之內。貨幣資本也被實體財富嚴格限製著,超過這一限製貨幣就會貶值。權力資本的限製來源於國家行政資源。唯獨知識資本理論上沒有發展的限製。就主體來說,他生產知識的過程是無限的,人類不會自己停下追求知識的腳步。就客體來說,其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本身也是無限豐富的。知識資本也因此具有無限發展的前景,此為知識資本的第二個特征。正是知識資本無限發展的特征,為人類社會的無限進步提供了保證,人類社會也就沒有必要再尋找它物以取代知識資本。

知識資本的第三個特征就是它的初始分配總是由極少數人甚至是個人完成的,柯林斯將這一特征概括為“少數原則”(柯林斯《哲學的社會學》)。新知識總是在少數人的自由探索中被生產出來的。專利權就是對其中很少一部分知識資本進行有效保護的一種方式,專利權人獲得了相應知識資本的收益權。但更多的知識資本(如基礎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是貢獻給全人類的,發現者個人所獲得的回報隻是榮譽上的。這就是知識資本的第四個特征:知識資本的社會收益最大限度地為全社會所共享。這一特征隻有在原始社會的年齡資本中似曾相識,而其他的社會資本都是自私的甚至是貪婪的。

知識資本的第五個特征是它在二次分配中的自由生長特性。知識傳播過程是知識資本被接受者再生產出來的過程,也是知識資本在接受者中間進行二次分配的過程。和別的社會資本不同的是,你獲得知識資本的過程並不以他人失去相應的知識資本為代價,且這一過程可以無限傳遞下去。新知識在任何主體那裏都可以自由生長,新知識在主體世界裏的傳播和接受都是充分自由的。

由此而來的第六個特征是知識資本的自我調節功能。當某項新知識為社會大眾所廣泛掌握,也就“沉澱”為社會公有知識。新知識的廣泛傳播過程,是知識資本的二次分配過程,是新知識在接受者中間自由生長的過程,也是新知識不斷“沉澱”為普通社會資源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知識資本實現了三個方麵的調節功能。一是由私有化向公有化的調節,二是由資本向普通資源的調節,三是始終維護知識資本與社會財富之間的動態和諧。作為知識資本的新知識,不僅從它誕生的那刻起就在財富收益方麵先天獲得了公有化的氣質——大量知識資本的擁有者並不具有該資本的財富收益權,而且其不斷傳播的過程也是不斷公有化的過程——知識資本自己就能實現公有。知識資本原來是天生的和自覺的共產主義者!新知識不斷公有的同時,不僅完成了它向普通社會資源的“沉澱”過程,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過程維護了知識資本同社會財富以及其他社會資源之間的動態和諧關係,維護了知識資本的幣值穩定。

知識資本“沉澱”為社會公有知識的過程,決定了新的知識創新勞動必須在以往全部知識“沉澱”基礎上開始起步。這樣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不僅帶來了生產資料的持續積聚效應——表現為資金的積聚效應,也帶來了知識勞動的積聚效應——表現為智力的積聚效應。以至於2008年的強子對撞機試驗,需要全球科技界的合作。這是知識資本的第七個特征。知識資本的第八個特征是經濟資源的稀缺從此將表現為知識資本的稀缺,而不是共有知識的稀缺。如果我們缺乏某種資源,根本上是缺乏獲得該資源的知識。甚至環境危機也是由於人類知識不完備造成的。貨幣資本的貪婪則利用不完備知識留下的漏洞,一方麵加速了環境危機,一方麵製造著經濟危機。

但知識資本的全麵確立也不是一揮而就的事情。就目前的隋況來看,它應該經曆三個發展階段。

首先是知識資本的萌芽階段。知識產品開始大量湧現,知識經濟的飛速成長成為一種趨勢,知識開始顯示出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力,尤其是開始參與修訂貨幣資本社會的經濟規則,使其逐漸適應知識資本社會的理想。這一階段開始於上個世紀末,樂觀的估計將於二十一世紀內完成。可以這樣估算,奴隸社會作為人類社會主體的時間大約為4500年到5000年,封建社會的時間跨度約在1500年上下,後者大約是前者的1/3。如果資本主義社會的時間跨度也隻有封建社會的1/3的話,大約也就500年左右。照這樣推算,到二十一世紀末以前,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將攜手走進知識資本社會。

在知識資本的萌芽階段,知識產品的高額利潤顯然不是知識資本的本意,更多的是因為貨幣資本的貪婪屬性所致,但卻顯示出了知識作為生產資源的非凡活力和無限前景。貨幣資本借力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知識資本的最終到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準備著物質基礎。知識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力具體表現在三個層次上。在微觀經濟層次上,企業知識逐步成為企業的唯一重要資源。在宏觀經濟層次上,知識將參與全球新經濟關係的建設,對現有的以貨幣資本為基礎的全球經濟關係持續進行修正。在宏觀國家政策上,知識將成為最為重要的政府決策依據。

其次是知識資本的確立和發展階段。貨幣作為經濟資源退居次要位置,並不再是社會資本。知識作為社會資本的地位被確立。以知識資本為基礎的全球經濟體係逐步建立和完善,被知識關係規定著的貨幣成為財富的有效符號,成為國家宏觀政策和國際貿易金融秩序的有效載體。權力受到法律知識的有效約束,成為服務社會大眾、服務公共意誌、服務知識資本的有效工具,權力本身也已經成為按知識關係產生的公共意誌的載體。這樣的公共意誌顯然是高度理性的。

現在就詳細描述上述未來階段的狀況顯得過早,但厘清其中的重要發展事件還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第一件事:貨幣不再作為資本獲得利潤,而是僅僅作為新知識勞動的載體獲得有限的租金回報。隨著知識資本社會的全麵到來,貨幣作為勞動載體的租金回報也逐漸被稀釋到微不足道的水平上。財富利潤更多地來源於知識,知識及其財富收益的公有特征,則有效保證了社會的公平與和諧。第二件事:知識有效支配著貨幣等經濟資源的生產和流向,最終實現以知識資本為基礎的社會資源的有效組合,且這樣的支配行為不是通過行政權力而是通過市場手段實現的。其結果就是:知識維護著貨幣與財富之間的關係、貨幣與各種金融工具之間的關係、各種生產資料之間的關係均是和諧的。第三件事:知識生產、發布和傳播機製已經標準化、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結果不再是過去的貨幣資本全球化,而是未來的知識資本全球化。而知識資本的全球化又必將導致知識資本的生產、分配機製的全球化。知識關係的真實、準確、透明、及時和標準化,成為實現知識關係和諧的前提條件。第四件事:基於知識的決策機製已經成為習慣。大到國際經濟合作,小到生產企業和家庭的投資,都將以相關知識(和信息)作為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