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精神家園(1)(1 / 3)

四元存折

一個人能永葆思想和感情的純真,的確難能可貴!

時間上溯到1981年,那時我正讀大學。

一日下午,我和同學小楊正在閱覽室裏“啃”泰戈爾的《吉檀迦利》。年輕的女輔導員老師走了過來,拍了拍小楊的肩一聲沒吭把他叫了出去。約5分鍾,小楊回來了,眼裏淚汪汪的,拿出一張彙款單給我看,並說:“我七十多歲的奶奶拾麥賣的錢!”

那張彙款單,我至今記憶猶新。它的金額欄裏用小楷毛筆工工整整地填寫了“人民幣肆元整”,留言欄裏也是工整的小楷:“好好學習,不要掛念爺爺奶奶。”當時,我的許多同學,尤其是非農業的同學,每月也都能接到家裏的彙款,金額大都十幾元、幾十元,而小楊僅僅接到家裏4元彙款,我很吃驚。後來才搞清楚小楊的家境。他6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是年邁的爺爺奶奶拉扯他成人,艱難中供他上完了小學、中學,又上了大學。

這4元彙款,還是我陪小楊步行10多裏路從郵電支局取出來的。我以為小楊會買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東西,諸如鋼筆、筆記本之類的,以警醒自己,不忘努力。誰知小楊卻轉身去了郵電局旁邊的儲蓄所,從儲蓄所出來,他隻說了句:“這錢我永遠不能花掉!”

如今,我們畢業後各奔東西也有十多年了。我這幫同學許多有了“出息”,小楊便是一個。他目前是一家在省內頗有知名度的企業的廠長。

前些天,我作為一家小報的記者奉命去采訪我這位同學,當他把我領進他那單人、豪華的辦公室,我首先看到了他老板桌上的玻璃板下那張因發黃而顯得特別醒目的長方形小紙——竟是10多年前的那4元存折!

此時此刻,我驚詫不已,小楊看我還記得存款一事,便認真地對我說:“什麼時候,人都不能忘本——這4元錢,我把它看作終生的財富,也把它當作終生工作的動力!”

一個人能永葆思想和感情的純真,的確難能可貴!傻不傻

許多時候我們又何嚐不是這樣看待自己、安慰自己並為自己而驕傲的呢?

一個小市場裏有一個弱智得不那麼嚴重的小夥子,在一家商店的門口擦洗自行車。

他很勤快、很敬業,自行車擦得閃閃發光。冬天擦自行車,手凍得又紫又腫,但他臉上的笑會讓人以為那痛是在別人的手上。打氣非常賣力,不論需要不需要都下力氣打。大家都說他的收入不少。

經常通俗地想:換了一個智力健全的小夥子會不會做這件事?會不會做得這麼好?會不會這麼快樂?然而他讓我詫異的卻是另一件事兒。拐過一條街還有一個弱智的人,幫水果店、小賣店搬東西。他嘲笑那人:“他傻,才會做搬運工。我的活兒是有技術的。”

原來他覺得自己聰明,為自己的工作驕傲呢!敬業、快樂、有榮譽感、收入高。這些優點放在旁人的身上該是一個優秀的男人,隻因為他有智障,他的嘲笑便成為了對自己的嘲笑。

許多時候我們又何嚐不是這樣看待自己、安慰自己並為自己而驕傲的呢?

兩尊雕塑

真正把人從饑餓、嚴寒和痛苦中拯救出來的是勞動和生存的技能,而不是他對書本上的東西掌握得如何。

納爾遜中學是美國最古老的一所中學,它是第一批登上美洲大陸的73名清教徒集資創辦的。在這所中學的門口,有兩尊用蘇格蘭黑色大理石雕成的雕塑,左邊的是一隻蒼鷹,右邊的是一匹奔馬。

300多年來,這兩尊雕塑成了納爾遜中學的標誌。它們被刻在校徽上,被印在明信片上,被縮成徽雕擺放在禮品盒中。我一直自以為是地認為鷹就是代表鵬程萬裏,馬就是代表馬到成功。可是,當有一天我在網上無意中讀到這兩尊雕塑的緣起,我才發現,我錯了,我那種中學生式的思維與這組雕塑的本意風馬牛不相及。

那隻鷹代表的不是鵬程萬裏,它其實是一隻被餓死的鷹。這隻鷹為了實現飛遍世界的偉大理想,苦練各種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的技巧,它是在踏上征途的第四天餓死的。那匹馬也不是千裏馬,而是一匹被剝了皮的馬。它嫌它的第一位主人——一位磨坊主給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換到一位農夫家。上帝滿足了它的願望,可是它又嫌農夫給的飼料少。最後它被帶給一位皮匠,在那兒什麼活也沒有,飼料也多,可是,沒幾天,它的皮就被剝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