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世間難防是小人——找貴人還要注意防小人(3)(1 / 2)

唐德宗時楊炎與盧杞—度同任宰相,楊炎善於理財,文采也好,至於盧杞,除了巧言善辯,別無所長,但他忌賢妒能,使壞主意害人卻是拿手好戲。兩個人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楊炎是個美髯公,儀表堂堂,盧杞臉上卻有大片藍色痣斑,相貌奇醜,形容猥瑣。兩人同處一朝,楊炎有點看不起盧杞。按當時製度,宰相們一同在政事堂辦公,一同吃飯,楊炎不願同他同桌而食,經常找個借口在別處單獨吃飯,有人趁機對盧杞挑撥說:“楊大人看不起你,不願跟你在一起吃飯。”盧杞自然懷恨在心,便先找楊炎下屬官員過錯,並上奏皇帝。楊炎因而憤憤不平,說道:“我的手下人有什麼過錯,自有我來處理,如果我不處理,可以一起商量,他為什麼瞞過我暗中向皇帝打小報告!兩個人的隔閡越來越深,常常是你提出一條什麼建議,我偏偏反對;你要推薦一些人,我就推薦另一些人,總是對著幹。

當時有一個藩鎮割據勢力梁崇義發動叛亂,德宗皇帝命令另一名藩鎮李希烈去討伐,楊炎不同意,說:“李希烈這個人,殺害了對他十分信任的養父而奪其職位,為人凶狠無情,他沒有功勞卻傲視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在平定梁崇義時立了功,以後就更不可控製了。”

德宗已經下定了決心,對楊炎說:“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楊炎卻一再表示反對,這使對他早就不滿的皇帝更加生氣。

不巧趕上下大雨,李希烈一直沒有出兵,盧杞看到這是扳倒楊炎的好時機,便對德宗皇帝說:“李希烈之所以拖延不肯出兵,正是因為聽說楊炎反對他的緣故,陛下何必為了保全楊炎的麵子而影響平定叛軍的大事呢?不如暫時免去楊炎宰相的職位,讓李希烈放心,等到叛軍平定以後,再重新啟用,也沒有什麼大關係!”

這番話看上去完全是為朝廷考慮,也沒有一句傷害楊炎的話,盧杞排擠人的手段就是這麼高明。德宗皇帝果然信以為真,於是免去了楊炎宰相的職務。

從此盧杞獨掌大權,楊炎可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他自然不會讓楊炎東山再起的,便找茬整治楊炎。楊炎在長安曲江池邊為祖先建了座祠廟,盧杞便誣奏說:“那塊地方有帝王之氣,早在玄宗時代,宰相蕭嵩在那裏建立過家廟,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遷走;現在楊炎又在那裏建家廟,必定是有篡權的野心!”

早就想除掉楊炎的德宗皇帝便以盧杞這番話為借口,將楊炎貶至崖州,隨即將他殺死。

楊炎身中小人之暗算,最終命喪黃泉.著實讓人歎息。他倒在了盧杞為他挖好的陷阱下麵,沒能逃出小人所伸出的魔爪,也與他不善於與小人鬥爭有關。

世易時移,貴人也可能變小人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正像丘吉爾的那句名言一樣:“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其實貴人也一樣,在某些時候,他們會成為我們事業的助椎劑,但時過境遷,我們的貴人也可能會變成陷害我們的小人,這就要我們生出一雙慧眼,適時避開,才能免遭飛來橫禍。貴人大致可分為永恒的貴人和暫時的貴人兩種,永恒的貴人難見,暫時的貴人卻頗多,尤其是那種隻能同患難,卻不能同富貴的貴人,一定要多留心,這種貴人變成小人時,殺傷力會更大。

春秋晚期,吳、越兩國在東南沿海興起。這兩個國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仇怨越結越深。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在會稽等地大敗越軍。越王勾踐隻得屈辱求和。

後來,越王勾踐在謀士範蠡、文種的謀劃下,經過十年臥薪嚐膽的磨煉,逐漸強兵富國,並率軍伐吳,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勝利了。越王在賀台之上大擺宴席,慶祝伐吳的勝利。席間,觥籌交錯,群情歡騰。但是,勾踐卻麵無喜色,似乎另有心思。範蠡敏銳地觀察到這一點,並知道這是越王擔心將來對於功勞卓著的大臣難以領導,就私下對越王的另一重臣文種說:“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根據這麼多年在大王身邊對他的熟悉了解,我總覺得,對於咱們大王來說,臣屬可以與他共患難,而他絕對不會容忍功臣們與之共享福。從現在起,功勞卓著的臣屬本來就有“蓋主”之嫌,如果本身再不收斂言行,備加謹慎的話,一旦有奸佞小人在大王麵前打‘小報告’進行誣陷,那麼,我們肯定是要遭殃的。”

於是第二天,範蠡朝見越王,啟奏說:“君主受辱,臣子不可以偷生。先前大王被俘,我應死節。我忍辱負重,目的就是要幫助您完成複國大業。現在我們的敵人吳國被剿滅了,我們越國也得以複興。我懇請君主您赦免我在會稽兵敗的死罪,讓我歸老於江湖之中,以盡晚年。”盡管勾踐再三相勸,並許諾委以要職,範蠡仍然執意要隱退。過了一天,越王再度召見範蠡時,已經不見了他的蹤影。原來,範蠡已經不辭而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