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版“台灣關係法”蠢蠢欲動
個性表達
作者:吳萬虹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促進日本與台灣經濟文化交流年輕議員會”(簡稱“日台年輕議聯”)日前開會討論,打算製訂日本版的“台灣關係法”。“促進日本與台灣經濟文化交流年輕議員會”由約70名自民黨籍國會議員組成,會長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胞弟、外務副大臣岸信夫。該議員會希望參考美國“台灣關係法”的作法,製訂日本版的“台灣關係法”,以作為加強日台之間經濟、人員交流的法律依據。
此前,日本就有在野黨、自民黨極右派和民主黨的個別議員提過“台灣關係法”,但皆未成氣候。例如,受時任台灣“駐日代表”許世楷委托,由日本平成國際大學法學教授淺野和生起草,2005年10月12日曾在東京發表日本版“台灣關係法”。該法曾遞交日本國會和自民黨內審議,並試圖在安倍晉三第一次執政期間由“日台年輕議聯”會長岸信夫推動國會通過。但由於安倍倉促下台及此後日本政局動蕩而被束之高閣。
此次由執政黨議員提出,岸信夫又是外務副大臣,較之過去有著不同的意義。據分析,“日台年輕議聯”釋放這個消息有兩個可能,一是確實要推,一是作秀給中國大陸看,擺出拉攏台灣的姿態,“不管往後發展如何,對中日關係一定會有影響”。
據了解,台灣在民進黨執政時期也曾大力推動台灣關係法,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馮寄台任駐日代表時,也曾請自民黨議員協助,當時議員的反應低調。與以往台灣方麵積極、日本議員消極不同,此次是日本議員積極,台灣方麵表示“樂觀其成”。
自2005年日本給台灣遊客免簽法案通過以來,日本國會已經通過數個涉台法案,基本上都是全票通過的。另外2011年3月日本通過的《海外美術品等公開促進法》被台灣媒體譽為日本版“台灣關係法”的先聲,而該程序的運作正是由親台議員來完成的。所以依日本政壇現有局勢,該法案如提交國會,通過的機率不能完全否定。但是,畢竟過去日本從來沒有針對某一個國家出台過特別法案,且又是由議員提出,所以執行難度還是較高的。
不過,如果該法案一旦獲得通過,將直接挑戰《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日本以後將可以依據此法直接介入台灣問題,甚至將其與《周邊事態法》合起來,一並拉攏美國進行軍事介入。
長期以來,日本國會的親台議員在日本對華決策及中日關係發展過程中一直起著非常消極的作用。雖然在中日關係正常化以後,日本政府明確了對台關係上的“非官方”政治立場,但事實上,日本國會親台議員依然與台灣政界保持著密切的往來互動,使中日關係看似平靜的表象之下始終潛伏著洶湧暗流。
日本國會親台議員不斷推動國會通過親台議案。《日本國憲法》規定“國會為惟一立法機關”,議員有資格提出相關議案、進行國會立法。2005年9月,日本國會全票通過台灣遊客赴日觀光“永久免簽”議案之後,親台議員又遊說國會在2007年9月通過了“日台駕照相互承認”議案、2008年4月通過了日台青少年“假期打工簽證”議案、2009年7月通過了擬將在日台灣民眾“留卡”國籍一欄由“中國”改為“台灣”的“出入國管理法修正案”。2010年以來,隨著“2010年強化日台交流合作備忘錄”簽訂、台北鬆山機場與東京羽田機場實現對飛直航,日本國會親台議員開始積極運作“台灣故宮博物院文物赴日”的立法工作,並於2011年4月通過“海外美術品法”。
如果日本國會繼續通過相關親台議案,《中日聯合聲明》宣示的“一個中國”政策將在法理上被侵蝕甚至被架空,《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權威性也將蕩然無存。
所以,日本版“台灣關係法”動向,應引起我們的密切關注。我們應該在該法案尚在醞釀並未成形之際,通過外交、政黨和民間交流等多種渠道,重申我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基本立場,讓日方充分認識到我國的底線不可侵,從而將該法案的動議阻擋在初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