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舌尖上的世界(1 / 1)

舌尖上的世界

個性表達

作者:楊晉

最近,《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正在熱播。其實早在4月上旬的戛納電視節上,《舌尖2》就已經是“未播先熱,未播先售”,多國電視機構紛紛爭搶播映權。有趣的是《舌尖》的英文翻譯“A Bite of China”,字麵上的意思就是“中國咬了一口”,這多少令外國人不知就裏,甚至有點恐懼。而在4月15日的首映式現場,大屏幕上出現了一句非常惡搞但更為貼切的英文翻譯——In food we trust(我們信仰食物)。

這不由得使人想起那句被印在美鈔上的“名言”——In God we trust(我們信仰上帝)。據說,這句話最早出自1814年,由律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創作的國歌《星條旗》歌詞“In God is our trust”(上帝是我們的信仰),體現了美國夢的神聖。而南北戰爭期間,北方隻有不到200萬美元的黃金儲備,為了籌集戰費,隻好發行1.5億美元不能兌換金銀的綠背紙幣,結果遭到抵製。於是美國財長蔡斯在福音牧師瓦特肯森的建議下把“In God we trust”寫在美元上,體現出“以上帝的名義我們相信這個東西”的含義。美國夢也隨著這張綠紙上的話傳遍全世界。

如果說“金錢就是上帝”代表了“以利為本”的“美國夢”的實質,那麼,中國的老話“民以食為天”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中國夢”的內涵。也正因為如此,中央電視台台長胡占凡把《舌尖2》看作是對“中國夢”深刻內涵的一次生動影像解讀。因為舌尖裏的“中國夢”是“每個人都在為更好的生活努力付出,是美食背後的中國人對幸福圓滿的追求、對生活樂觀的態度、對和諧自然的樸素情感”。

在西方,美食往往和“惡”聯係在一起,其中萬惡之源大概是美味而香甜的蘋果。亞當和夏娃偷吃了蘋果而產生原罪。在希臘神話中,特洛伊王子帕裏斯把一隻寫有“送給最美的人”字樣的金蘋果送給美神維納斯,結果引起另兩位女神的妒忌,從而引發特洛伊戰爭。童話中的白雪公主也曾被一隻毒蘋果毒死。

現實中人類最古老的戰爭來自於對食物的爭奪,甚至發展成吃人現象。1998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生物學家馬拉從公元前1150年或更早的人類糞便化石中檢測出人類肌紅蛋白質。哥倫布到達美洲後把當地食人族Cannibal錯拚成Caribbean,於是才有了“加勒比”的地名。印度尼西亞“獵頭族”把自己稱為“阿斯馬特人”,意思是“人類”;把其他地方的人稱為“Manowe”,意思是“可以吃的人”。16世紀的傳教士德雷日則注意到,巴西食人族吃人肉更多是出於仇恨而不是為了美味。

不幸的是,本來源於原始部落的“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隨後成為西方“文明人”發動侵略戰爭以及對所謂“野蠻人”、“異教徒”、“劣等民族”進行種族清洗的借口,並一直延續到20世紀。 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東方政治智慧則來自於雖然“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在吃飯上“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子。

與之相應的是,體現一國飲食文化的“飯局外交”在國際交往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拿破侖則提出“請客菜要好”的外交準則,潛台詞是:“要拴住一個政治家,先要拴住他的胃。”毛澤東曾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但也提出過“打掃幹淨屋子再請客”的外交主張。1971年4月,中美靠“乒乓外交”有了接觸,但真正打破僵局的則是“烤鴨外交”。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他在後來給尼克鬆的秘密報告中不厭其煩地描述:“中國飲食源於傳統文化、精心手工烹製、用餐環境清新、盛宴菜式繁多、酸甜搭配得當。美餐之後,雖有心滿意足之感,卻無絲毫厭膩之心。”而尼克鬆在回憶錄中寫道:“隻要給我來一份北京烤鴨,我願意簽署任何文件。”

相反,“吃不投機話不多”。2014年4月23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屋橋次郎壽司店招待了奧巴馬,並宣稱奧巴馬認為“這次是人生中最美味的壽司”,以此體現“美日關係的親密”。但日本媒體渲染的細節卻是,奧巴馬隻吃了幾口就放下了筷子,雙方隨即進行了“殘酷的談判”。

2014年5月20日,“亞信峰會”在上海召開,如何建立信任成為重要話題。信任來源於對風險的讓渡和承擔。奧地利倫理學家烏克提茨認為,人類的信任來源於石器時代,如果不把食物源的真實情況告訴族群,就會導致部落生存危機。撒謊者也會成為自己行為的犧牲品。喜歡美食的政治家往往熱情好客,願意與別人建立信任。亞洲的信任機製建立也不妨從“舌尖”開始。當然,不僅僅是美食,還有言語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