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肖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在於它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教化作用,沒有經文,沒有戒律,每一個人都義無反顧地努力讓自己的“生命符號”閃耀著成長的光輝。
在中國,數千年來生肖文化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融進了神話、寓言、民間故事、戲劇、雕塑、陶瓷、郵票、繪畫、詩歌等文化藝術及工藝美術品類中去,並在民俗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等範疇占有一席之地。美學教育家王朝聞指出:“巨大的社會功利的內容和效果經由實用到審美的過渡的漫長曆史進程,已沉澱在一種似乎是非實用、非功利的(如娛樂、遊戲的)心理形式裏,恰恰正是通過這種似是而非實用功利的形式來實現重大的社會功利的目的。人們通過這種娛樂、觀賞,在思想感情上得到熏陶、潛移默化,起了不能為其他意識形態所能代替的教育作用。”(《美學概論》)
5.生肖文化蘊涵著中國古代辯證哲理的思想光輝。
在宗教信仰中,人們頂禮膜拜的偶像總是完美無瑕的、崇高聖潔的和高不可及的。然而,在十二生肖屬相這個大家庭裏,有討人喜愛的,有令人敬畏的,也有惹人討厭的。即使每一種生肖屬相的原型,也是優點缺點兼而有之。這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生審美觀:“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反而使十二生肖屬相在人們心目中成為真實可信的、親切自然的和可以類比的。
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認為“醜中寓美,美中寓醜,美醜雜糅,瑕不掩瑜”。美醜意識,說到底是人的一種生命意識:美,是人的生命力的重要表征;醜在一定的境況下也有利於人的生命發展,也能折射出人的某種生命力。因此,古人強調,既懂得審美,更懂得審醜,對美和醜均采取辯證的認識和理解。陶醉於美,警醒於醜,美醜皆可為人生之用。這正是生肖文化遠勝於其他民俗文化的可貴之處。
生肖文化中這種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哲理,推而廣之,在生肖郵票設計與生肖集郵中也有充分的體現——美與醜、莊與諧、奇與正、大與小、多與少、實與虛、黑與白、動與靜、情與景、張與弛、疏與密,都發揮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
中國的生肖文化是既古老又年輕的文化,是具有悠久曆史淵源又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寶庫中,沒有哪一種專一的文化可以與生肖文化相媲美,我們應當引以為自豪。生肖文化的美學價值,需要我們不斷去發掘,也需要我們細細去品味。在這方麵的研究,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