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洲,“不經意”地變化著(2 / 2)

事實上,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發展的推動力量正從北方發達國家向南方發展中國家轉移。到2009年,新興大國對外貿易已占全球貿易總量的近40%,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總量超過20%,對世界經濟增量的貢獻額則超過55%。伴隨這一進程的推進,非洲大陸與西方傳統的“支配-依附”關係開始發生戲劇性變化。比如,2008年開始的歐洲嚴重金融危機雖然也對非洲構成衝擊,讓非洲的經濟增長率由2007年的7.1%驟降至2009年的2.8%,但2010年非洲便強勢反彈,恢複到5.3%的水平。南非總統祖馬2010年8月24日在“中國-南非高端商務論壇”上表示,西方對非洲的支配性影響正在減弱,“以前工業發達國家打個噴嚏全球都要著涼,而這次金融危機主要影響的是發達國家。”

邊緣化狀態正在改變

從全球中長期發展格局來看,非洲大陸有許多發展的潛力與特殊優勢。一方麵,未來20年,全球化這雙無形之手會將工作機會轉移到具有成本優勢的國家,非洲將在低端產業方麵“替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另一方麵,非洲在世界經濟體係中的邊緣化狀態正在改變。許多非洲國家近年的發展表明,“與中國和越南一樣,黑非洲國家通過鼓勵外資政策,可以加快工業發展,擴大對外出口。比如近期以來埃塞俄比亞在歐盟花卉市場的份額增長迅猛。而在某些非洲國家,一些產業的第一家工廠開業不久員工人數就達5萬人。”

推進此輪非洲大陸發展的核心動力,來自非洲內部自身積極因素的長期積累與成長,以及這些內部因素與外部拉動力量的有機結合與良性互動。從現代國家建構、民族聚合與文化認同的角度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曲折發展,“國家”作為一個全新而真實的政治存在與精神觀念,逐漸在非洲大陸獲得了曆史性的建構與成長。非洲在過去數十年間經曆了太多的戰亂、衝突與動蕩,但盡管如此,基於對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地位的堅定維護,絕大多數非洲國家還是生存了下來,並保持了國家的統一存在與主權完整。在一些非洲國家,現代國家政治建構與政府執政能力的提升,現代主權國家觀念的形成,國內民眾對國家歸屬感與認同感的增強,非洲區域一體化進程與地區合作組織的發展,非洲人民的自尊、自信、自立、自主意識等,都在過去數十年非洲各國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與追求中緩慢但卻有力地積累和成長起來。

這一係列源自非洲內部的精神成長與心理變化,從長遠來看可能對非洲發展具有更為根本性的意義。而隨著這一進程的推進,相當一批非洲國家的國家結構與治理能力逐漸趨於成熟和穩定,政府機構的製度化、專業化水平逐漸改善,地方政府與基層部門的執政能力與管理能力也開始獲得實質性的提升,一些具有非洲本土特點的包容性的現代政治製度逐漸在非洲成長起來。

隨著非洲大陸自身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化以及與中國等新興國家合作進程的深入,中國與非洲之間正在形成一種互為動力、互為機遇的發展結構,中非雙方的未來也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融合在一起,形成利益共享、前途共擔的“命運共同體”與“機遇共同體”。

(作者為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院長,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