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格裏米內利:長笛是我一生唯一的樂器(2 / 2)

采訪當天,格裏米內利還對兩位來自上海市盲童學校的學生進行了長笛演奏的指導。據盲童的輔導老師介紹,這兩位學生屬於全盲,隻是稍微有些光感,盲人的音樂學習完全是靠聽力和雙手,一個個音符憑借記憶學習。這兩位笛手習笛約有十年,均已達到上海音樂家協會主辦的長笛考級十級水平。他們為格裏米內利吹奏了各自的拿手作品,大師對他們在演奏姿勢、演奏方式和氣息控製等方麵給予了現場指導。“手指姿勢要注意,”他邊說邊做起示範,“雙腳前後站立比分開站立更有助於氣息的穩定……”大師表示,這是他第一次教盲人演奏,因為語言不通,學生又看不到他的動作,所以指導起來有點困難,隻能靠他手把手地指點。“讓更多人感受到長笛的魅力,即使眼睛看不見,心也可以聽見。”格裏米內利這樣解釋為中國盲童上課的意義。

除了常規的音樂會演出以外,格裏米內利還非常熱衷於公益活動。他的太太是哥倫比亞人,在那兒有一個基金會,每天為超過兩百個孩子提供食物,而且這個數目還在不停的增加中。“因為在哥倫比亞,很多孩子的家裏非常窮,沒有東西吃。”在意大利,他也會參與很多慈善活動,比如為醫院購買新的醫療器械以及癌症研究等舉辦一些音樂會等。

這次來上海演出並不是格裏米內利的第一次中國行,早在2010年世博會時,他就來過上海。2013 年9 月,他又受邀來北京參加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朱塞佩·威爾第兩百周年紀念音樂會。格裏米內利表示自己很喜歡中國的傳統和文化,“中國人很友善,在這裏我感覺就像在家裏一樣”,當然還有中國菜、按摩等,“尤其是足浴、頸椎按摩,這在意大利是沒有的”。

三天後的音樂會,格裏米內利在上海音樂廳為聽眾獻上了一套長笛的“拚盤”曲目,把長笛各個時期的作品都彙集到一起,包括巴赫的《E小調奏鳴曲》(BWV 1034)、莫拉奇改編的羅西尼《摩西主題幻想曲》、舒伯特的《引子、主題與變奏》(改編自《美麗的磨坊女》中“凋零的花”)、博爾內改編的比才《卡門幻想曲》等。格裏米內利認為,巴赫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偉大的,他錄製過巴赫所有的三重奏作品,由長笛、羽管鍵琴、維奧爾琴共同演奏。一般情況下,他在演奏巴洛克作品時,如果是羽管鍵琴而不是鋼琴伴奏的話,他會用一種黑色的木質長笛來演奏,而不是現在所看到的金屬製長笛,因為這樣會更貼近作品的原意。

長笛的音域分為低音區、中音區和高音區。長笛的低音區寬厚沉穩,又具備著銅管樂器金屬摩擦的獨特音色,演奏起悠揚哀婉的樂曲時,更添三分柔和,令人沉醉其中;中音區在演奏中運用得最多,音色最為幹淨透徹,充分展現了其通透明媚的特點,一品音樂的本真滋味;高音區的音色鮮亮,極具穿透力,仿佛扮演著樂隊中女高音的角色。格裏米內利的演奏將這三個音區融為一體,渾然天成,笛聲清潤悅耳。他嫻熟地以一支長笛展現出各種不同的情感,或淒然低訴,或靈動愉悅,抑揚頓挫間,笛聲婉轉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