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卡巴列夫斯基的鋼琴協奏曲(1 / 2)

卡巴列夫斯基的鋼琴協奏曲

附片檔案

作者:羽清

公元九世紀,伴隨著平行奧爾加農的出現,西方音樂正式踏入了多聲部發展的軌跡。在近一千二百年的發展曆程中,西方音樂經曆了從單音音樂到複調音樂再到主調音樂的轉變,從最開始刻畫神的形象轉為描述人的情感,為了適應音樂的需要,作品體裁也不斷豐富、擴充,協奏曲這一體裁也不例外。

協奏曲,指一件或多件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協同演奏,顯示獨奏樂器個性及技巧的大型器樂套曲。在巴洛克時期之前就存在協奏曲這種音樂體裁,音樂家常用“Concerto”一詞形容形式自由的各類聲部組合,這一時期的協奏曲主要強調不同聲部組合的協調一致。隨著西方音樂的發展,到了十七世紀,“協奏曲”又被賦予新的意義。這個時期的協奏曲更加強調“競爭”與“鬥爭”,突出兩個聲部或者兩種(組)樂器之間的衝突對比,這一含義沿用至今。

十八世紀初樂器製造業空前發展,意大利人克裏斯托弗裏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現代鋼琴。自此之後,鋼琴逐漸取代羽管鍵琴,正式登上曆史舞台,鋼琴音樂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西方音樂史上,創作鋼琴協奏曲的作曲家可謂汗牛充棟,如莫紮特創作過二十七首鋼琴協奏曲,貝多芬有五首鋼琴協奏曲等。本期附贈唱片主要是兩首不太經常上演的鋼琴協奏曲——卡巴列夫斯基《D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Op.50)和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升C小調鋼琴協奏曲》(Op.30)。

卡巴列夫斯基(1904-1987),蘇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生於聖彼得堡,曾受教於蘇聯著名作曲家米亞斯科夫斯基,1940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87年逝世於莫斯科。總體來說,卡巴列夫斯基是一位不那麼激進的作曲家,音樂語彙偏向傳統。他曾多年致力於蘇聯中小學音樂教育,被認為是二十世紀重要的兒童音樂作曲家之一。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以羅曼·羅蘭小說為藍本的歌劇《科拉斯·布勒尼翁》,其著名的序曲兼有典型的俄羅斯憂鬱曲調和狂野的節奏,常常被單獨拿出來演出和錄音。

卡巴列夫斯基共創作了三首鋼琴協奏曲,其中《D大調鋼琴協奏曲》為第三首,作品獻給年輕演奏家,於1952年創作完成。陽光與和諧的音響在這首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僅如此,這首作品的演奏技術也較為艱深,需要演奏家極其敏銳的彈奏能力,是青年鋼琴家的試金石。全曲共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很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第二樂章是稍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第三樂章是急板(Presto)。

第一樂章由一段戲劇性的號角聲引入,隨後鋼琴聲部開始演奏,這種創作手法近似於柴科夫斯基和拉赫瑪尼諾夫創作的鋼琴協奏曲。主題再現之前,出現了戲劇性的華彩樂段,充分展現了鋼琴的音樂性與技巧性,隨後進入主題再現的段落。第一樂章在一段短促的號角聲中結束,與開頭形成呼應。

第二樂章開始於G小調。這一樂章的風格非常純粹統一,鋼琴家在琴上演奏一係列的音節,這時的管弦樂隊用撥奏進行伴奏。在小調主題再現以前,出現了一段極其明快的大調色彩的音樂,節奏輕快,樂隊演奏的力度也加大了,充分與小調色彩的主題形成對比。在主題再現以後,樂曲又恢複到寧靜的氣氛,逐漸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