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樂章以極快的速度開始,中段的進行曲出現,打破了原有的節奏律動。結束部分,樂曲恢複了樂章開始時的速度,全曲在疾風驟雨中達到高潮。
裏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1908)是一位俄羅斯作曲家,在季赫溫出生。他和鮑羅丁、穆索爾斯基、巴拉基列夫、居伊並稱為“強力集團”。裏姆斯基-科薩科夫1856年在聖彼得堡入海軍軍官候補生隊,同時業餘時間學習鋼琴演奏、觀賞歌劇及聽音樂會,與巴拉基列夫等人交往,交流音樂創作感受。1871年,他成為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他的學生有亞曆山大·格拉祖諾夫、奧托裏諾·雷斯皮基、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寫有十五部歌劇、多部管弦樂以及合唱曲、室內樂、鋼琴作品、歌曲和改編曲等。
《升C小調鋼琴協奏曲》是裏姆斯基-科薩科夫一生中創作過的唯一一首鋼琴協奏曲。這首作品完成於1882到1883年,並於1884年3月在聖彼得堡巴拉基列夫音樂學校首次演出。作品共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類似波爾卡介於中板與小快板之間的演奏速度(Moderato-Allegretto quasi polacca),第二樂章是快速的行板(Andante mosso),第三樂章是快板(Allegro),三個樂章連續演奏,一氣嗬成。
1881年,在經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探索以後,巴拉基列夫重新開始關注俄羅斯音樂。在免費音樂學校1881至1882學年,巴拉基列夫正式向自己的同事、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建議創作一首鋼琴協奏曲。然而,這難倒了裏姆斯基科-科薩科夫,因為他並不是一位鋼琴演奏家。在經過反複的思量以後,裏姆斯基-科薩科夫還是決定嚐試一下。在作品創作完成後,他寫道:“我們必須承認,這首鋼琴協奏曲聽上去是如此的美麗動人,鋼琴的技巧與音樂結合得如此完美!”聽完這首曲子以後,巴拉基列夫也被深深地打動,讚揚裏姆斯基-科薩科夫過人的創作才能。
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坦言,《升C小調鋼琴協奏曲》受到李斯特的啟發,尤其是李斯特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全曲是連貫演奏,一氣嗬成的,樂章與樂章之間是自然的過渡,沒有一個嚴格的界限。同時,李斯特鋼琴作品中的裝飾性技巧也啟發了裏姆斯基-科薩科夫。與李斯特鋼琴協奏曲不同的是,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鋼琴協奏曲是單主題的。音樂的主題從巴拉基列夫1866年出版的民歌作品中汲取到了靈感。他把這首民歌與李斯特的主題呈現方式巧妙地結合,在融入自身的風格與特色後,終於創作出了我們今天聽到的這首《升C小調鋼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