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奧爾琴與提琴:既不同宗,也不同源
樂海博覽
作者:侯珅
近年來,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音樂團體被邀請至國內演出,一些以演出早期音樂為主的樂團也紛至遝來。在這些樂隊中,常會出現一種看起來很像大提琴,被放置在演奏者雙腿間演奏的樂器。有些人稱之為“古大提琴”,其實這是腿式維奧爾琴。腿式維奧爾琴的意大利語叫“Viola da gamba”,“gamba”一詞在意大利文中是指“腿,下肢”,因此這件樂器屬於維奧爾琴(Viol)家族中的一員,並不是“古大提琴”。
文獻資料顯示,維奧爾琴的祖先或許是出現在西班牙的一種被稱作比韋拉(vihuela)的六弦琴,這種樂器又分為彈撥(vihuela de mano)和弓拉(vihuela de arco)兩種。維奧爾琴的演奏技術則可能源於穆斯林國家的弓弦樂器雷貝克琴(rebec)。
十五世紀下半葉,在西班牙巴倫西亞的阿拉貢(Aragon)王國,有一幅迄今發現最早的表現文藝複興時期維奧爾琴的繪畫,這表明當時維奧爾琴的製作和演奏已經在這個地區得到了發展。有據可查的是,意大利曼圖亞埃斯特家族的伊莎貝拉(Isabella d’Este)曾在十五世紀九十年代多次向西班牙定購維奧爾琴(viola spagnola),而西班牙的維奧爾琴演奏者可能也是在這個時期來到了意大利,把維奧爾琴帶到了意大利。隨著維奧爾琴在意大利各地的傳播,包括拉斐爾在內的多位畫家也都創作了帶有維奧爾琴的繪畫作品。此後,維奧爾琴又越過了阿爾卑斯山,傳入英國、法國、德國和低地國家,最終成為文藝複興和巴洛克時期最流行的樂器之一。
事實上,最早的小提琴(violin)也是在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出現的,隻不過在當時,這種樂器隻用於舞蹈伴奏,未能登上大雅之堂。直到巴洛克時期,提琴家族才異軍突起,逐漸替代維奧爾琴,參與到樂隊合奏中,成為現代管弦樂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維奧爾琴與提琴在很多方麵都有所不同。最為重要的區別在於琴弦的數量:提琴有四根琴弦,而大部分的維奧爾琴則有六根(也有五根或七根琴弦的維奧爾琴)。其次,提琴是純五度定弦,而維奧爾琴的定弦是四度加上中間的一個大三度,與現代吉他的弦製基本相同,非常便於演奏和弦。第三,維奧爾琴的指板上有音品,這也與現代吉他一致,提琴則沒有音品。第四,維奧爾琴的琴身較為平坦,麵板上有C型音孔,提琴琴身則有一定的弧度,麵板上是F型音孔。第五,維奧爾琴的琴弓遠不如現代提琴琴弓那麼緊繃,演奏者持弓的右手掌心向上,中指需直接接觸弓毛,這與中國胡琴的持弓手型相似。在現代提琴家族中,尚有低音提琴(Double Bass)的部分演奏者還在使用著這種掌心向上的持弓法,但大、中、小提琴和一部分低音提琴演奏者使用的都是掌心向下的持弓法,由此使演奏者對琴弓的掌控能力變得更強。最後還有一個不同點是,維奧爾琴家族中的絕大部分樂器都是豎立演奏的,腿式維奧爾琴夾在雙腿間演奏,小型的維奧爾琴被置於雙膝間或膝上,而大提琴在十八世紀中葉時就已經出現了尾柱,演奏時琴的重力支撐在地上。到了十九世紀末,大提琴的尾柱已被廣泛使用,這不僅提高了大提琴演奏的穩定性,使把位的變換更加自由便捷,有利於高把位的演奏,也改善了琴體的共鳴,大大增強了大提琴的表現力。
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維奧爾琴自身的名稱和形態都發生了不少變化。除了各種型號、不同音高的腿式維奧爾琴之外,在十六至十七世紀的意大利還出現了加花維奧爾琴(Viola bastarda),十七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裏爾維奧爾琴(Lyra viol)和加花變奏維奧爾琴(Division viol)。英國的這兩種樂器都屬於低音維奧爾琴,隻是後者的體積比前者的大一些而已。經過製琴家的不斷改進,維奧爾琴琴頭、琴頸和琴體的形態變得越來越美觀實用,而製式相同的高、中、低維奧爾琴係列的出現為其合奏提供了保證。通常標準形式維奧爾琴的弦製自低向高分別是四度-四度-三度-四度-四度關係,其具體音高是:d-g-c1-e1-a1-d2 (高音)、G-c-f-a-d1-g1(中音)和D-G-c-e-a-d1(低音)。一種被稱作Violone的低音維奧爾琴也采用了這種標準弦製,音高定為:G1-C-F-A-d-g或D1- G1-C-E-A-d。但也有些維奧爾琴的弦製為四度-三度-四度-四度-四度,有一種名叫“Pardessus”的倍高音維奧爾琴就定弦為
g-c1-e1-a1-d2-g2,還有的維奧爾琴定弦為c-f-a-d1-g1-c2。總體來看,雖然這些樂器的定弦各有不同,但我們能夠發現,維奧爾琴的弦製中都是包含了一個大三度的純四度關係,而不是提琴家族的純五度弦製。我認為,這是維奧爾琴與提琴家族最根本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