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維奧爾琴與提琴:既不同宗,也不同源(2 / 2)

在文藝複興時期,維奧爾琴的演奏者不僅有專業的樂師,也有很多業餘愛好者。在樂器製造、演奏理論與技巧等等方麵都有相關著述被保存下來。當時的“consort”一詞就是指不同音高的同類樂器之間的合奏,以三四把維奧爾琴的合奏最為常見,因此,當時有不少用於維奧爾琴獨奏與合奏的作品集得以出版並廣為流傳。在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和低地國家,維奧爾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其中在英國維奧爾琴盛行的時間最長。

巴洛克時期,盡管大提琴的製作工藝不斷完善,但低音維奧爾琴因其美妙的聲音和便利的演奏仍然受到許多人的青睞。最好的例子就是J.S.巴赫不僅作有著名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也為腿式維奧爾琴創作了不少奏鳴曲,此時的維奧爾琴既是獨奏樂器,也與小提琴或大提琴等其他弓弦樂器一起合奏。

維奧爾琴複興於二戰之後。當時的歐洲出現了一些專門演奏早期音樂的合奏團體,他們通過挖掘和利用早期的樂器及音樂作品,向世人呈現了維奧爾琴的彼時風采。維奧爾琴的演奏家不僅錄製了現存的維奧爾琴獨奏與合奏的音樂作品,還向當代作曲家委約了新作。英國、瑞士和美國等國家還相繼成立了維奧爾琴協會,致力於維奧爾琴的演奏、研究及推廣工作。

法國人阿蘭·科諾(Alain Corneau)在1991年導演了一部電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Tous les Matins du Monde),描述了法國作曲家馬雷·馬蘭(Marin Marais,1656-1728年)和他的老師聖-哥倫布(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約1640-1799年)的故事。這師徒二人都是維奧爾琴演奏家,影片中大量維奧爾琴音樂都是由西班牙維奧爾琴演奏家約迪·薩瓦爾(Jordi Savall,1942- )創作和錄製的。約迪·薩瓦爾是當今享譽世界的維奧爾琴演奏家,早年學習大提琴,後自學維奧爾琴,並組織了合奏團,致力於早期音樂的研究和演奏。

如今在國內,仍有些人會把維奧爾琴誤認為是“古”提琴。究其緣由,主要還是因為人們對維奧爾琴的來源和特性缺乏了解,而這種錯誤的理解似乎也未在權威書籍中得到及時更正。我發現,諸如《意漢詞典》(商務印書館)、《英漢大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等辭書也都把viola譯作“古提琴”,這方麵的問題在一些專著或翻譯的音樂著述中也都有出現,如此種種,必然將導致大眾的誤解。應該承認,不同語言的差異的確造成了中文翻譯的困擾。英文中的viol在意大利文中就是陰性名詞viola,腿式維奧爾琴(viola da gamba)的減縮形式也是viola,而現代提琴家族中的viola中文是譯作“中提琴”。雖有重名之嫌,但譯者或編者在翻譯這些樂器名稱時,應當參考上下文的語境進行辨識。

有趣的是,的確存在著名稱中帶有viola,但不屬於維奧爾琴家族的樂器。比如十六至十七世紀出現的臂式維奧爾琴(Viola da braccio)屬於提琴家族中的一員(braccio是意大利文中“手臂”的意思),十八世紀的肩式維奧爾琴(Viola da spalla)是指一種放在肩膀上演奏的小型大提琴(spalla在意大利文中意為“肩膀”),Viola pomposa是指一種五弦的中提琴。十七世紀出現的愛情維奧爾琴(Viola d’amore)則更為特殊,它也是一種放在肩膀上演奏的弓弦樂器,其形狀與維奧爾琴相仿,但無音品,大約有十至十四根琴弦,分上下兩層,上麵的四至七根弦在指板之上,用來演奏,下麵的琴弦則在指板下方,隻用於共鳴,但是愛情維奧爾琴也是屬於提琴家族的。

維奧爾琴的各種變形和變種既展現出各國造琴師的聰明才智,也反映出這類樂器自身的局限性。提琴家族的演奏曆史曆經數百年而長盛不衰,這至少說明它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事實上,提琴家族並沒有所謂的“古”,隻是有時會根據樂器製作的年代劃分為“文藝複興”“巴洛克”和“古典”時期的小提琴或大提琴。

綜上所述,維奧爾琴與提琴是兩類既不同宗也不同源的拉弦樂器。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我們想要得到相對精準的解讀還是比較方便的,關鍵在於不能望“名”生義地想象。因此,我認為,與早期音樂相關的媒體行業應該重視維奧爾琴的翻譯問題,在涉及到維奧爾琴與提琴家族音樂作品的相關名稱時要慎重對待,盡量避免混淆與濫用,以便為讀者傳達準確的音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