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瑪格麗特·隆:法國鋼琴之母(1 / 3)

瑪格麗特·隆:法國鋼琴之母

樂海博覽

作者:夏宏

尼姆(Nimes)是法國南部加爾省的省會城市,它位於羅納河以西,距首都巴黎有七百多公裏。由於毗鄰地中海,尼姆獨得風光迤邐之先,終年的和煦陽光和漫長的海濱沙灘使之成為一個理想的度假勝地。“尼姆”在法語裏是泉水精靈的名字,因而它也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噴泉之城,市內各種造型獨特的噴泉隨處可見,為城市增添了充滿生機與詩意的藝術氛圍。可別小看尼姆,雖然至今人口僅有十二萬,但卻是出了名的地靈人傑。十九世紀,這裏出了一位舉世矚目的名人:阿爾方斯·都德。他創作的長篇小說《小東西》及短篇名作《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等人們都不會陌生,在法國更是家喻戶曉。二十世紀尼姆又為世界貢獻了一位名人,她就是享有“法國鋼琴之母”美譽的瑪格麗特·隆。2014年恰巧是這位著名女鋼琴家誕辰一百四十周年。

瑪格麗特·瑪麗-夏洛特·隆

(Marguerite Marie-Charlotte Long),1874年11月13日出生於尼姆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鐵路工人,母親安娜則有一定的音樂基礎。瑪格麗特有一個比自己大三歲的姐姐克萊爾,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鋼琴。瑪格麗特三歲那年,姐姐在鋼琴上彈奏了一首韋伯的作品,她聽後竟撲到母親的懷裏感動得流出了眼淚,因而她的音樂天賦很早就被父母看在眼裏。她家裏有一個很漂亮的花園,平日裏小瑪格麗特總是幫著母親照料它,為花澆水施肥,悉心嗬護,據說隻要花園裏的鮮花開放,就會激發起她對於美的想象力。傍晚時分她還愛在花園裏散步,抬頭數著天上的星星,默默地問自己:哪顆星星是屬於自己的呢?

作為法國最著名的女鋼琴家,瑪格麗特的人生之旅實則是由她的姐姐克萊爾予以啟蒙的。克萊爾後來受教於德國鋼琴名家阿梅代·馬格(Amedee Mager),他曾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與法國的鋼琴大師安托萬·馬蒙泰爾(Antoine Marmontel,1816-1898)是同學。瑪格麗特回憶道:“姐姐是我的第一位老師,也是我最尊重的師長之一。她的彈琴技術非常棒,在我學琴之初便傳授給我許多基礎的知識。”瑪格麗特年少早慧,對音樂的理解和技巧的掌握都大大超出了她的同齡人。八歲時她進入當地的尼姆音樂學院學習,十歲就因演奏莫紮特的《D小調第二十鋼琴協奏曲》而獲得學院的一等獎。她天賦異稟,又勤奮向學,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當然,她也喜歡文學。為了躲避塵世的紛擾,她可以爬到樹上一個人靜靜地讀上幾小時。她還喜歡騎馬、跳舞。瑪格麗特少女時代的生活過得無憂無慮,豐富多彩。

豆蔻年華的瑪格麗特已是尼姆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名人了,這不能不引起來此做客的樂界名流的關注。作曲家泰奧多爾·杜布瓦(Theodore Dubois,1837-1924)在聆聽了她的演奏之後就想把她帶到首都,讓她進巴黎音樂學院繼續完善和深造。他對女孩的母親如此說道:“女士,你沒有權利讓這個天才生活在這裏,她將成長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家。”於是,瑪格麗特在她十三歲那年,在父親的陪伴下來到了巴黎。由於當年學院臨時取消了招生計劃,所以她是在1888年才跨入巴黎音樂學院大門的。為使女兒有一個更為安定的學習環境,後來他們全家幹脆都遷來了巴黎。

在巴黎音樂學院,瑪格麗特最初師從昂利·費索教授(Henri Fissot)。盡管這位導師不太出名,可她還是在入學的兩年後就榮獲了學院頒發的最高榮譽獎。不過,當她從院長手裏接過獲獎證書時卻眼含熱淚:她不是因自己的成績而激動,而是為母親的去世而悲傷,因為從小對自己寄予厚望的母親沒能親眼看到她獲獎的那一幕。費索教授去世後,瑪格麗特決定轉投名氣更大的馬蒙泰爾門下。這位馬蒙泰爾可非等閑之輩,他是十九世紀法國樂壇德高望重的名宿。他本人是以創作了歌劇《猶太女》而著稱的雅克·阿列維的學生,從巴黎音樂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教授作曲與鋼琴。他的學生裏既有像比才、丹蒂、德彪西和皮爾納這樣顯赫的作曲家,也有像路易·傑梅(Louis Diemer,1843-1919)和愛德華·麥克道威爾這樣的鋼琴名家。如前所述,瑪格麗特的姐姐克萊爾的老師與馬蒙泰爾是昔日同窗,因著這層特殊的關係,教授才破例收下了瑪格麗特這位女弟子,並傾其所長,傳授給她技藝與學識。於是,本來就比旁人高出一頭的瑪格麗特更是如虎添翼,音樂視野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演奏技藝也越發成熟完善了。

馬蒙泰爾在演奏貝多芬、肖邦和十九世紀後半葉的法國鋼琴音樂上具有獨到的造詣。而瑪格麗特除在課堂上悉心領會老師的教學理念外,也非常注重在舞台實踐中不斷地磨練、檢驗自己的所學所識。她經常參加巴黎的各種音樂沙龍,在音樂界同仁的聚會上演奏舒曼的《狂歡節》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盡管日後的她並不是一位以華麗技巧著稱的鋼琴家,她還是認為應該去接受艱深作品的挑戰。在學習音樂的同時,瑪格麗特還在藝術領域全麵提升自己,她認真研讀印象派時期的詩歌與繪畫,既開闊了自己的眼界,又為日後全麵進入和演釋這一時期的鋼琴作品做好了知識與理論上的充足儲備。

應該說,瑪格麗特·隆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的樂壇中脫穎而出是躬逢其盛。這一時期的法國音樂藝術正處於一個全盛時代——民族音樂學派仍方興未艾的同時,以德彪西、拉威爾為代表的印象派也在迅速崛起。身處如此濃鬱的藝術氛圍之中,她不可能不親身受到感染、沐浴在樂壇這股強勁的新風中。以隆畢業後的1890年為界,我不妨花些筆墨來梳理一下這一年法國樂壇上那些著名人物的實際年齡和創作狀況,或許可以更清晰地說明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