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能再下降的口算能力等(2 / 3)

可見。口算時學生要將計算分割成很多的小過程(如上麵的4×2,10×2),將各種信息在頭腦中合理地進行拆分、拚組等。並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所有步驟得出正確結果,這是一個很高級的心理活動。而學生正是通過這樣的心理活動,鍛煉了自己的思維,發展了注意力、記憶力(短時記憶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這不僅是口算的價值之所在,而且是教材安排口算教學內容的出發點。

四、隻重視結果的正誤。忽視過程指導

很多教師平時也加強口算訓練,而事實上,許多教師隻重視學生口算結果是否正確,而忽視過程指導。

例如在口算20x30時。很多學生會受20+30加法的影響,算成50或500,教師應該讓學生說一說,當時是怎麼想的,提醒學生以後看清楚運算符號:在用豎式計算2x34時學生的正確率還可以,但口算2x34時,會把答案寫成86,顯然在口算時隨意性比較大,口算時的對位思想比較淡薄,此時,應該提醒學生看清楚8是幾乘幾得到的。6是幾乘幾得到的,寫得數時要注意一一對應;在口算35+38時。學生往往會忘記進位。算成63;在口算52-19退位減法時,會不退位算成47,而不注意當個位上不夠減時應從十位退一作十再減,看似簡單的算理,學生的理解尚需一定過程。可見,口算出現問題,教師不能簡單評判“對”還是“錯”,而應該盡可能地挖掘錯誤背後的教學資源。要分析錯誤原因,是學習習慣問題,還是口算方法問題,是心理因素影響,還是短時記憶問題。隻有找到錯因,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過程指導,口算訓練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五、訓練時重“量”輕“質”,忽視習慣培養

良好的習慣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良答題習慣經常會引發學生計算錯誤。目前很多教師在口算訓練時重“量”輕“質”,忽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如學生練習口算時,聽題、讀題、抄寫答數往往不夠仔細,經常把1寫成7,把6看成9,把5寫成3等,或者看錯運算符號,把“+”看成“÷”等等。在口算加減法時,忘記進位和退位,口算除法時,餘數不能正確處理。如口算800÷30=26……20,餘數算成了2。因此,我們不能把這種錯誤簡單歸咎於“粗心”或“馬虎”,而應該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克服提筆就算的毛病。不妨通過聽算訓練學生聽的習慣,要求書寫工整;通過視算,訓練學生看的習慣,要求學生看清楚並正確記憶。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看到題目要尋找最簡(最優)算法。檢驗的習慣,口算時要有細心、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還有改錯的習慣,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分析自己出現的錯誤。總之,學生在任何地方、任何狀態下完成口算題時應集中注意力。不說話,獨立思考。養成“看清題目、注意符號,正確口算、書寫整潔、自覺檢查”的良好習慣。努力提高口算正確率。

六、關注實際問題解決。忽視相機訓練

毋庸置疑,口算存在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存在於數學學習的每一個領域之中。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發展邏輯思維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課堂上,很多教師隻關注問題解決。而忽視相機的口算訓練。

如:六年級在複習圓柱、圓錐一單元時,計算比較複雜。尤其是圓柱的表麵積、側麵積與體積,圓錐的體積計算等。很多算式中。都會出現3.14與半徑的平方的乘積。學生常常會算錯。其實,平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口算練習,去熟記一些常用的公式、計算的結果,這樣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問題解決。尤其通過一些算式的觀察比較,找尋規律,發展數學思維,提升學習品質。可見,口算練習與其他知識的學習不能孤立開來,應該把口算練習融入數學學習的整個階段。

七、練習形式設計單一。忽視興趣激發

一堂計算訓練課,一定有它內在的生長邏輯。什麼是教師該傳授的?什麼是該讓學生自主探索的?教學時若能將教材的內在結構轉化為課堂的教學結構,不僅能突顯口算教學的主幹,也能使課堂變得疏密有致。日常的口算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教師不能根據學生各年齡段的心理特征,設計不同形式的題目吸引學生的眼球,而是練習的形式單調,學生感到乏味。還有的教師平時不加強練習,隻在期末測試前才進行突擊,並加大練習量。這種過分集中的方式。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另外,很多教師進行口算教學時,總是用投影、卡片或直接用書上的口算題呈現出來,采取的方式大多是視算。包括看題目直接寫出得數和看題目口述得數兩種方法。經常采用單一機械的訓練形式,學生容易“審美疲勞”。其實,像低年級學完乘法口訣,初步理解口算原理與方法後,可以進行以口訣為中介的多樣化口算:先進行見算式一說口訣一寫得數的訓練,如4×5,先出聲說口訣“四五二十”,然後寫出得數20;再進行見算式一想口訣一得結果的訓練;最後是“一訣四式”的訓練。倘若每個學段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口算練習的密度就提高了,口算技能的形成就指日可待。

八、家長“揠苗助長”。忽視家校攜手

“嚴格控製學生在校作業量”“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當眾多的新聞媒體開始關注學校、關注學生時,教師思想解放了,家長卻愁眉苦臉了。由於每個學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不同。其家庭教育方法也不盡相同。學生之間的差異相對明顯。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進了學校,就由教師負責,課堂上學好就行,家裏用不著幫助孩子進行口算訓練,而另一種家長“急中生智”,加大練習。往往“揠苗助長”。他們買相關的口算本、參考書,開“小灶”。這種現象在低年級家長中尤為突出。殊不知。不合理安排訓練時間,不講究訓練方法。久而久之,孩子談“算’色變,聞“算”而逃。調查發現,很多孩子在進入一年級學習時,能進行10以內的簡單口算,有的還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整十數加減,個別甚至能做20以內的進位加和退位減了,但到真正接觸這些內容時,學生昏昏欲睡……可見,家長操之過急的心態,機械盲目的訓練,並不科學的輔導方法,使很多學生從此失去了正確口算的自信。

九、過多依賴電腦演示。忽視示範引領

目前,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很多青年教師上課都喜歡使用多媒體手段,變革教學方式,尤其是低年級的數學課,使用課件(光盤)的特別多。這其中有積極的一麵,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節省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練習,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些教師整節課都利用多媒體進行演示操作,生動的圖畫、逼真的效果,學生學的時候興趣盎然,看的時候目不轉睛,而到獨立練習時卻頭腦空空。很多教師的數學課,黑板上連課題都不板書,都在電腦上操作演示,一閃而過,忽視示範引領和過程展開,以致新課結束時,黑板上一片空白。這樣的口算教學失去了教師應有的主導作用,缺失了學生參與計算算理和算法的形成過程,無疑是有缺憾的。

十、考核評價方法隨意。忽視目標導向

筆者發現。目前的小學數學考試,雖然也從多個方麵來考查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能力,但對口算的專門考核和評價,還缺少科學合理的方式。一般的數學期末考試,口算題安排在試卷裏麵,題量很少,覆蓋麵不廣。難以真正考查學生的口算技能;有的口算測試,單獨進行考核,一般以年級為單位,利用幾分鍾進行單獨測試,題量一般在20~50道左右。但各個學校的做法不盡相同;有的口算測試隻考查正確率,不考查速度,缺乏全麵評價;還有的口算測試,對速度的要求過高,有的甚至要求學生每分鍾口算50道甚至60道題。口算教學,究竟如何進行測試?試題的難度如何把握?看來,測試忽視目標導向,考核方法隨意,顯然不能正確反映學生口算能力的真實水平。因此,從有效教學的角度看,我們顯然需要更加理性地思考:如何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進行口算測試,發現問題,進而行為跟進,真正提高口算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對口算算理、算法的辯證認識

賁友林

什麼叫算理?什麼叫算法?這是進行口算教學必須首先搞明白的問題。算理就是計算過程中的道理,解決“為什麼這樣算”的問題。算法就是計算的方法,解決“怎樣算”的問題。如何認識口算中算理與算法的關係,下麵談一些想法。

“有”與“無”

對於小學生的口算來說,核心的內容是基本口算。所謂基本口算主要指20以內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除了這些基本口算。要求學生掌握的還有簡單的兩位數加、減法及百以內的乘加、乘減、除加、除減等;在小數、分數四則計算中,也有相當數量的口算內容。那學生在學習這些口算時,是否都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並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算法的呢?

先從最簡單的加法說起。3+2。怎樣算?為什麼這樣算?就這兩個問題,我訪談了大學教授、小學數學教研員和小學數學教師,但他們沒有一人能做出解釋。其實不難發現。我們往往脫口而出3加2等於5,我們的策略是“直接提取”,也就是說,3加2等於5,我們成人已經形成了“計算自動化”,在我們的頭腦中已經有了現成的答案,我們可以迅速地從長期記憶中提取有關數學事實。

那我們在一年級教學時。又是如何處理3+2的呢?一種常見的教法是借用數的組成想得數,即想:5可以分成3和2。3加2等於5。我們知道,在學習3+2=5之前,已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知曉3+2=5;我們也知道,有學生最初就是用“數手指”的方法數出來的。之後,又由數手指發展為數數,即接著3之後數兩個數:4、5,所以,3+2=5。這樣的算法,我們也許覺得很幼稚,但這樣的算法,恰恰最接近加法的定義。在遞歸算術中,自然數的加法可以用求繼數的運算來定義。如,求3+2的和,就是求3的繼數的繼數。即在自然數中,從3往後數2個數所得出的5。

毋庸置疑,一段時間之後,學生在算“3+2”時也都形成了“計算自動化”,3+2等於5,都儲存於記憶中。這時,算法已經脫胎於算理。學生學習基本口算就是在頭腦中構建一個“數學事實庫”的過程。繼而完成從構建事實到提取事實的轉化。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最初,學生在口算時,可能有算法而不知算理;後來,知算法而且知算理;再後來,又是有算法無算理。也就是說,在學生學習口算探索與掌握算法的不同時段,他們計算時是否具有算理,經曆了“無——有——無”這樣一個過程。

由此推想,不同的口算內容,算法與算理是否也表現出像這樣脫離、融合、脫胎的不同階段之分呢?

在口算教學時,學生不理解算理,教師需要引導,否則學生的計算隻是停留於形式化地計算,他們隻是機械地掌握計算程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理解算理之後,教師卻不要太多地糾纏於算理。

“一”與“多”

在學習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44-25時,學生獨立思考之後交流了各自算法。

算法1:44-5=39,39-20=19——把減數分成5和20,從被減數中依次減去。

算法2:40-25=15,15+4=19——把被減數分成40和4,先從40裏減去25,再把所得的差與4合並。

算法3:40-20=20,5-4=1。20-1=19——個位上4減5不夠減,還差1,就從十位上減得的差20裏去掉1。

算法4:44-24=20,20-1=19——把減數分成24和1,再從被減數中依次減去。

算法5:30-25=5,14+5=19——把被減數分成30和14,從30裏減去25得5,再把14和5合並。

算法6:14-5=9,30-20=10,10+9=19——豎式計算的方法。

算法7:十位上,30-20=10;個位上,14-5=9;得數是19——先算十位。再算個位。

算法多樣化是學生獨立思考後自然生成的。細細分析各種算法。算法1和算法4的算理是一樣的,都是把減數分成兩部分,從被減數中分別減去;算法2和算法5的算理是一樣的,都是把被減數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減去減數後再與被減數的另一部分合起來;算法6和算法7都是在頭腦中構建豎式,算法6從個位減起,算法7從十位減起。由此可見,就算題本身來說,算法是多樣的,但算理可能相同。

再說一例。學習小數乘法,一組口算練習之後,反饋時發現,有幾位學生在口算20×0.4這一題時出錯了。教師指名一位學生口述算法:先算20乘4等於80。再點小數點:8.0,化簡得8。學生采用的是“類似筆算的口算”。即在頭腦中想20×0.4的豎式並算出得數。教師在學生口述算法的過程中板書:

教師如上板書。是讓學生理解其算法的算理,即應用了乘法中因數變化引起積變化的規律進行口算。

一位學生舉手:我是這樣算的:20xO,4=2×4=8。教師追問:你為什麼這樣算呢?學生回答:20xO,4=2×10×0.4=2×4=8。不難發現,這位學生交流的是“分解因數、運用乘法結合律”的方法進行口算。

又一位學生舉手:我也是這樣算的:20×0.4=2×4=8。我想的是,一個因數除以10,另一個因數乘10,積不變。如果完整寫出這位學生的算法,就是1.20×0.4=(20÷10)×(0.4×10)=2×4=8。

後兩種算法,如果不去追問思維過程,我們也許會做出“算法相同、算理相同”的判斷,然而,看似相同的算法,其實並不同。但算理卻是相同的。當我們看到的是“一”,也許僅僅是表麵形式的相同,其內部蘊含的可能是“多”。學生的思維過程是豐富多彩的。口算教學中,存在著的一種現象是,教師重結果、輕過程,隻滿足於口算正確,不願花時間去分析學生的思維過程。我們要注意克服這種不良傾向。在口算時,鼓勵學生“用你的腦子去算”,而不僅僅是“在你的腦子裏算”。

“有用”與“無用”

對於算理與算法。學生在實際口算時往往更注重算法,因為按其操作即可算出結果。教師關注的焦點是學生要算得對、算得快,至於“為什麼這樣算”,往往不夠重視。那算理是“有用”還是“無用”呢?

有這樣一次“意外事件”。由於製作試卷的疏忽,在五年級學習小數加、減法之後的單元測試卷上出現了這樣一道口算題:3.6×0.5,這道題原本應是3.6+0.5。顯然,這樣的算題如何計算學生還未學習。我想了想,決定不改題,看看學生能否獨立探索解決“未學過”的問題。為了解學生具體的思維過程,我讓學生在試卷上寫下口算3.6×0.5是怎樣想的。結果發現:全班47位學生參加測試。有25位學生正確算出結果。其中有10位學生的算法是寫出豎式,用筆算的方法算出結果(對這樣的算法,我又找幾位學生進行交流:為什麼積是1.8?學生的回答是:3.6的一半,應當是一點幾;36乘5得180,結果是兩位小數,化簡後是1.8);有14位學生根據3.6×0.5的意義算出結果,他們的算法是:一個數乘0.5,得數是這個數的一半。3.6÷2=1.8:還有1位學生運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算出結果,他的算法是:先用3×0.5=1.5,再用0.6×0.5=0.3,再用1.5+0.3,就等於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