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通往精英之路的職場處世(1)(1 / 3)

人脈不是“吃”出來的

美國教授斯蒂芬P·羅賓斯(Stephen P·Robbins)在撰寫的經典MBA教材《組織行為學》中指出,一個典型的首席執行官的時間分配中,至少25%該用於人際交往,而社交型CEO在人際上花的時間可能更多。這裏的人際主要指的是與董事會、大客戶及公司之外的各界高管。這是把搞人際關係學術化、理論化了。

如果連美國管理學界都認為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搞人際關係是合情合理的話,那麼在中國職場的實戰領域,人脈的維係所占的時間及精力的比例,就遠遠不止於此了。

人脈要花多少成本,郭德綱的相聲《我要上春晚》中有個形象描述:作為北漂族,混跡多年好不容易賺到一筆5000元的廣告演出費後,為了上春晚,全部被拿去疏通和導演組的關係了,注意,還沒輪到他和人家吃飯。這個相聲小品中的細節在現實中並不算誇張。一位上海商人說自己頭10年基本沒什麼錢,掙來的錢,都拿去結交朋友了,也就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富裕起來。他所謂的結交朋友,除了和朋友們吃飯或者聚會,還有自己不到場,派手下人去買個單之類的情形。現在他投資的人脈中,有的行情已經漲到正局級,所以他可以掙大錢了。

也有不需要花錢給人買單積累的人脈。一位電影製片人提起過當年和幾位同樣清貧也同樣熱血的人的交往:一邊在排檔裏喝啤酒,一邊共同探討著發展和機會。如今有的成了國營文化機構的權力人物,有的自組了影視製作企業,還有的去做房地產了。再聚到一起喝酒,就成了一條電影工業的產業鏈,投資方,許可證和發行方,製作方一應俱全。

在人脈的形成及培養過程中,吃飯喝酒最多隻是敲門磚,跟找結婚對象的相親差不多。雙方化學反應合不合,交談得投不投機,在一起放不放鬆,才是最關鍵的。一旦建立了默契,吃不吃飯真的無所謂了。而第一、二次飯吃得不合胃口,再多吃也是白吃。對慣於在飯桌上認清人的老江湖來說,哪裏用得著吃一頓飯那麼長的時間來認識一個人。基本印象,大概在熱菜上來之前就有定論了,人品問題,就要等日後漫長相處中的各種具體事件和行為來表明了。

職場“三好”能否生存

有“翻版《金枝欲孽》+韓劇《大長今》”之稱的熱播劇《宮心計》,講述一個毫無背景的小宮女,磕磕碰碰地走到宮中“高層”之位。主角之一“劉三好”備受爭議——她是在宮廷鬥爭中“出汙泥而不染”的大好人,宣揚“三好精神”: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並受到同事上司的讚賞。

獲取職場成功之道的途徑並不多,榜樣中唐駿也好李開複也好,離普通打工仔似乎也太遠。所以人們把眼光投向了熒屏上的小人物,從前段時間的《士兵突擊》的許三多,再到《潛伏》中的餘則成,或者是正在熱播《宮心計》中的劉三好,似乎都有著職場精英的影子。做好人可以升職加薪?這一點又在職場上引起熱議。在現實中,劉三好這種過於正麵的“三好精神”,令在職人士們大為反感,紛紛數落起“大好人”們的種種“罪行”。看來,好人不易做,往往還會遭遇“裏外不是人”的尷尬。

1.看看網友們的戲說“三好”吧

網友A:劉三好的成功在勾心鬥角的宮廷之中太過“非典型”了!因為非典型,也能給沒性格的“老好人”、“非成功人士”有點幻想的空間罷了。

網友B:劉三好能在險惡的後宮生存,除了心地好之外,運氣好有貴人相助也很重要。她的“三好”應該換成運氣好、人緣好、樣貌好才對,不然做多少好事也無法博得“領導”的賞識。

網友C:“三好”其實是個厲害角色。首先她熟悉宮中上下各種人物關係,然後既要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略懂一二,又要有一門專業手藝,最後,找個有發展前途的好上司,就不一定循規蹈矩。在關鍵時候,運用起幾樣學識,才有“出口救人”的效果。

2.“做好事”——鶴立雞群犯眾憎

做好事本無錯,但每次都大大超過“好”的平均水平,讓自己顯得鶴立雞群,反而會變成眾矢之的。

Anny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特別討厭“三好”,因為“她”會讓她忍不住想起公司裏的一個新同事。Anny是做銷售的,每組人每個月會有一定的銷售任務,平時各組都有“默契”,步速不緊不慢,反正到月底結算時,都有不同量的超額就好。那位新同事做事積極,樣樣爭先,一進公司就督促組員半個月就完成了當月的銷售量,令上司一下子質疑他們原有小組的工作能力。而且,凡是公司有促銷活動,無論是否安排他去幫忙,他都會自動自覺跑去做“義工”。Anny抱怨說:平時工作已經夠忙的了,結果因為他的“積極”,其他同事也不能“甘於落後”地跟著去促銷場幫忙,變相加重了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