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通往精英之路的管理與領導(1)(1 / 3)

你的管理技巧到了幾重天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既然詞句是有境界的,推而廣之,管理自然有高下之分,雲泥之別。其實在《孫子兵法》中,對於戰爭也是給予了幾個層次,大家應該很熟悉——“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自然是首腦最為得意的事情,但是在企業的內部管理上,高層最重要的不是思考這些具體的問題,而是製定企業發展的方向,和分權、禦人的事情。按照這個思路,管理也可分為3個境界。

一、起始階段:管理用術

這個階段,很多企業人都經曆過,一般指在創業到初具規模的期間,企業還不正規,但是利潤很高。自己什麼工作都要做,管技術、跑業務、甚至跟車卸貨。這個時候,企業談不上什麼組織結構,也談不上管理。基本上是管理在自動起作用,大家目標一致,齊心協力,領導者隻需要在市場上看到形勢,見招拆招,也就是很多人說的管理無定勢。

但是,到了企業初具規模的時候,這種思想就會出現一些問題,雖然經過一些修改可以維係,但是就像用小馬拉大車,絕對不是上佳之選。

之所以說這是管理之下的思路,原因有三:

1.無法各司其職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說過一句話:“麵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直接壓力,缺乏技術優勢和資金優勢的民營企業就必須實現產業專業化、管理專業化、資本專業化,堅持走精細化發展的路子。”而處在這一階段的領導者要麼是全才,要麼是天才,因為這個時候,恰恰是企業最不專業化的時候,企業老總往往要同時處理很多事務,對於人力資源上也隻能靠平時的表現去任命,這樣下去企業會慢慢失去活力。

2.經驗主義

從創業開始,很多時候,老板的選擇多出於靈感,或者經驗。這個時候領導最多說的話就是“就這麼做,不會錯的”。

其實經驗主義本身並無對錯,但是一旦使用的環境不與方法匹配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①市場的變數更多了,市場的變化速度、數量和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家一個人無法把每個信息都去親自準確的把握。②企業規模大了,人員多了,層級複雜了,很多事情不會一經確定就會得到執行力的強大支持。③管理過程需要的是數據而不是模糊的感覺判斷,縱觀世界上的成功企業,如沃爾瑪的全球電子係統、豐田的車間自動化都是以精確的數據作為手段的。可以說數據化是做強做大的根本前提。

3.阻礙戰略製定

一個企業如果想持久地發展,必須要有戰略思想。所謂戰略,簡單地說就是不斷保持自己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孫子兵法》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事先對可能發生的趨勢做出判斷的話,很可能使一個企業沒有戰略,或者戰略失誤。而戰略就是為了減少失誤,著名企業家魯冠球就說:企業的成功不在於發展有多快,而在於減少甚至避免失誤。

但是如果企業家的管理一直在“術”的階段,就會導致企業家沒有辦法統觀全局,製定戰略。

二、中層境界:管理有道

道的理解,綜合老子的《道德經》裏的論述,我們可以理解道為製度、規律。

這裏還有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事情:萬科的董事長王石,可以說是很灑脫的人物,從關於他的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可以去登山、跳傘,可能一年中幾個月都不在企業中,但是企業依舊運轉正常、行業領先。反觀很多依靠高層去維係的企業,從上到下都會很累。

企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聰明的企業家都會開始思考製度化這個問題,但是可能開始的時候在組織內部可能會遇到阻力,因為一旦製度化,開始的時候會讓人感覺到死板、僵化,但是這隻是開始的表麵現象。華為的老總任正非曾說:“引進新管理體係的時候,要先僵化,再優化,最後固化。”這很好地給了我們一個思路。

什麼樣的管理才能進入道的境界呢?

1.用責、權、利清晰,流程科學以保證企業運行效率。

2.避免沒有必要的閑職,以降低成本。

3.以科研、營銷為重,壓縮其他部門以保持競爭力。

三、高端境界:依勢製勝

闡述勢之前,我們先說三個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