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己的技術圈子(30分,以所在的圈子專家級別標準為100分折算)
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開始大力鼓勵個人創業剛剛開始,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從穩定的技術崗位走向了創業的道路,尤其在沿海一帶這樣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一時間,很多建築人才創辦了裝潢公司,建築設計公司;律師創辦了律師事務所;財務人員就創辦財務事務所;服裝師就開服裝店;下崗警察就創辦私人偵探社;廚師就開餐飲店;甚至一些下崗工人做保姆時間做長了也幹出經驗了,幹脆就開個家政公司等等。這樣的例子很多,這也是創業的基礎圈子,一般新型的技術人員創業成功率比較高,技術越是發展到普及程度創業的成功率就越低。在90年代初開廣告公司的基本個個成功,就是因為那時候廣告業技術剛剛興起,而市場的需求卻是遠遠高於市場的供應。而現在步入廣告行業創業的新企業成功率還不到20%。類似的行業如房地產行業、建築行業、網絡行業、餐飲行業、服裝行業、職業中介行業,等等。所以現在在這些熱門行業有一技之長的朋友要創業就需要認真地考量一下自己的其他圈子的資源,隻有在幾個圈子擁有多元化的優勢才能有成功的創業機會。
3.自己的人際圈子(30分,以可利用關係80人計100分折算)
這類圈子裏創業的人成功率一般比較高,而且比較輕鬆;據統計,所謂的暴發戶絕大部分都是屬於這類圈子創業成功的案例。有很多人利用自己的家族地位、關係等優勢結合自己的簡單技能創業而走向成功。
4.自己的經濟圈子(20分,以所創業的行業及擬定規模的最大需要投資款數為100分折算)
沒錢的人用身體和腦子賺錢,有錢的人用錢賺錢。要做一名成功的商人一定要學會用錢賺錢。其實這個圈子創業成功率也是非常高的,但是這個圈子走向創業的卻不是很多,因為很多人在創業的問題上把這個圈子作為附屬條件總是捆綁在其他的圈子上,重點依附於其他的圈子創業,結果導致失敗的比比皆是。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這幾年有一點積蓄想找些投資,自己創業,可是由於技術力量不夠,綜合能力不強而茫然沒有頭緒,即使匆忙走向創業的道路,結果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賠了夫人又折兵。現在有很多的社會金融投資渠道,如股票、資金、國債、高利貸、黃金、房產等等,有很多人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抓住正確社會投資信息而發家。研究人員發現,利用自己資金投資成功的渠道基本上有2種,第一種是自己創業,利用其他的圈子優勢,又有足夠的資金優勢做為互補,錦上添花,自然成功勝算很高。這種創業的人一定要把握好一個投資比例,就是自己其他圈子的能力與你投入資金的比例是否吻合。第二種就是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參與金融投資,找理財行家幫助理財投資,或者嫁接與別人的投資事業從事融資投資。現在有很多風險投資公司,也有很多風險投資。如果你有錢,不妨就用錢去賺錢,做投資。
組織創業的第一班人馬
對於創業來說,重要的是什麼?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還是人。
當你終於艱難地做出了決定,“我要去創業”,而且你已經有了切入市場的產品或者僅僅是一個點子的話,你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起一個共同創業的團隊。在矽穀流傳這樣一個“規則”,有兩個哈佛MBA和MIT的博士組成的創業團隊幾乎就是獲得風險投資人青睞的保證。當然這隻是一個故事而已,但是裏麵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優勢互補的創業團隊對於創業的重要性,技術、市場、融資等各個方麵都需要有一流的合作夥伴才能夠成功。
正在凸顯的創業時代可以肯定不是一個大批出產個人英雄的時代,盡管我們在媒體上已經看到把丁磊等同於網易和把王誌東等同於新浪,但這隻不過是一種吸引注意力和宣傳企業的需要而已。這個創業時代將是一個人類開始合作共存的時代。
建立優勢互補的創業團隊是創業的關鍵。團隊是人力資源的核心,“主內”與“主外”的不同人才,耐心的“總管”和具有戰略眼光的“領袖”,技術與市場兩方麵的人才都是不可偏廢的。創業團隊的組織還要注意個人的性格與看問題的角度,如果一個團隊裏能夠有總能提出建設性意見的建議人員的和一個能不斷地發現問題的批判性的成員,對於創業過程將大有裨益。
作為創業企業核心成員的首席執行官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一定要選擇對項目有熱情的人加入團隊,並且要使所有人在企業初創時就要有每天長時間工作的準備。任何人才,不管他(她)的專業水平多麼高,如果對創業事業的信心不足,將無法適應創業的需求,而這樣一種消極的因素,對創業團隊所有成員產生的負麵影響可能是致命的。創業初期整個團隊可能需要每天16個小時不停地工作,甚至在做夢的時候也會夢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