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青少年網絡使用心理(2)(2 / 2)

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貝克爾(Becker)認為,在網絡中所出現的主體多維性身份正在對傳統的人格觀念進行著挑戰,即“主體實際上是一種可以自主界定自己的客體”。當虛擬自我在多樣性、差異性、靈活性的網絡中活動時,網絡主體常常表現出要改變自己的需要和衝動。就像在傳統的儀式、在狂歡節、在假麵舞會上,甚至在文學和戲劇中所常見的:人們總是表現出需要以一種新的方式創造自己,並且從他們設定的角色中解放出來。在這些娛樂形式中,行為主體不僅表現出了逃避現實,要求改變自己主體身份的需要和衝動,更進而表示了主體性的創造。後現代主義者認為網絡主體的特征表明,主體需要表達創造性,解構現有文化結構和統治權的願望,主體身份的多維性是對傳統身份觀念的單一性、確定性和僵化性的挑戰,它是主體性的發展、重新創造和表達。

社會批判理論代表人物弗羅姆(E.Fromm)認為,對現實事物和環境的失望,會導致人們去想象和幻想,這就使人們常常需要在一種想象和虛擬的環境中來塑造另一個或多個不同於現實中的自己。在虛擬和創造性的環境中,人們可以打破現實社會的限製從而體驗一種自由的意境。網絡主體的多維性和平等性是對人們現實環境和現狀的抗議和悖反。弗羅姆認為“我們已經喪失了對個體意義與獨特性的感受,我們已經使自己作為商品來體驗和處置,而我們自己的各種力量已從我們自身異化出去了”。由此,他斷言,網絡主體的虛擬性、平等性和多維性,實際上是自己對所缺乏的事物的一種心靈上的補償。在網絡中,主體自身創造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新的崇拜和偶像。

從以上三大學派對網絡的分析中,可以發現每一學派的觀點都有合理之處,但都很難透視網絡對主體異化的深層次問題。另外,胡塞爾(E.Husserl)現象學所延伸下來的主體間性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以現象學的視角,網絡是一種徹底交互的無限開放的共同體。在此共同體中,主體間的關係是徹底交互的:不僅“我”構成了“他人”的存在,而且“他人”也構成了“我”的存在;不僅“他人”是我一樣的屬人的存在,而且“我”也是像“他人”一樣屬人的存在。在這一共同體中,“我”與“他人”的關係也是無限開放的:“我”所經驗的“他人”不僅是一種單數的他人,而且也是一種複數的他人。因此,在共同體中,一種唯我主義的封閉意味著真正被摧毀,一種“主體間性”意味著被建立。在此基礎上,網絡對主體的異化將會被部分摧毀。

總之,網絡是一種新的交往方式,與其相對應的行為規範正在建立。從理論上講,隻要網絡主體本著“交往理性”的態度,不把對方當成手段、工具,不把自己的目的、欲望強加於對方,把對方看成像自己一樣有理性的同伴、朋友,真正的交流和對話就可以在網上實現。這時,冗餘信息、虛偽信息、汙穢信息就不會在“表現自我”的層麵上充斥網絡。如此狀況下的網絡虛擬世界依舊是體驗人生、達成默契、完成契約的良好場所。

三、網絡心理層次分析

網絡虛擬使虛擬成為現實。互聯網是以計算機通信技術為基本工具,通過開放式的網絡進行信息獲取、信息交換、信息發布而形成的一個方便快捷的龐大的信息平台。它一經出現,便以一種難以抵擋的神奇力量,潮水般地席卷了整個世界。於是人們滿足需要的方式出現了新的環節與鏈條,網絡中的人們可以盡情地享用虛擬。虛擬享用是人在需要及其滿足方式上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一種心理機製和實踐行為。虛擬享用表現為一個悖論性的存在,就是在使人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既可使個體同自然、社會和自己和諧相處,也可刺激人的占有、消費和炫耀的欲望,以致超出同代和代際規定給它的倫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