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青少年網絡使用心理(3)(1 / 3)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源自其獨特的技術特性:一是數字化,任何信息都可以轉化成數字進行加工處理;二是網絡化,能把世界各地的用戶“一網打盡”,形成即時互聯互通;三是高速化,強大的處理能力和極高的傳輸速度,把距離和時間瞬間融化;四是互動性,改變了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實現了雙向互動;五是海量化,寬帶和容量大,為信息的洪流提供了充足的快速通道和存儲港灣。目前,全世界已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億人在使用互聯網,並且聯網主機數和上網人數還在快速增長。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涉及社會結構、政治形態、交往方式、管理模式、經濟運行、教育模式等諸多方麵。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也是一種觀念的存在,一種意識形態的存在。它給人展示的虛擬的存在,具有使客體、主體隱匿的特性,從而為網絡虛擬空間的潛意識提供了載體和滋生蔓延的溫床。

1.網絡虛擬空間潛意識心理

我們把不符合社會要求的,不符合道德習俗的,有違背社會準則的網上心態活動稱為網上無意識即網絡潛意識。虛擬條件下自我的沒有法律,不受習俗、道德限製的表達,感性本能的自我流露都應該被列入此範疇。網絡本身所固有的特點為網絡無意識提供了平台和空間,網絡無意識是相對於正常的合理的大眾倫理文化而言的。無意識是相對於意識而言的,是個體不曾覺察到的心理活動和過程。按照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的觀點,無意識包括大量的觀念、願望、想法等,這些觀念和願望因為和社會道德存在衝突而被壓抑,不能出現在意識中。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的話,那麼人的意識是露出水麵的冰山一角,它隻占人的心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動或過程是無意識的。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人類的一切個體的和社會的行為,都根源於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欲的衝動。欲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並且表現在人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中”。與人的意識層麵相對應的是本我、自我、超我部分。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與生俱來的本能衝動所組成的。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本我是貯藏心理能量的地方,混沌彌漫,仿佛是一口本能沸騰的大鍋。自我在現實的需要與本我的非理性之間,起著中介的作用。它按照“唯實原則”操作,為了在以後或者更合適的時間得到更大程度的滿足。因此,它往往推遲不合適的即刻的滿足。自我是現實化了的本能,是在現實的反複教訓之下,從本我分化出來的一部分。從本我分化出來的這一部分由於現實的陶冶變得不是盲目地追求滿足,而是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力爭避免痛苦,又能獲得滿足。自我在人格結構中代表著理性和審慎。它在同外界現實的相互作用中成長,對外感受現實,正確認識現實和適應現實,對內調節本我欲望的宣泄。

弗洛伊德把自我和本我的關係比作騎馬的人和他的馬之間的關係。認為馬提供了奔跑的力量,而騎馬人則具有決定方向和指導的權利。但有時會出現不合理即指揮者必須按照馬自己所要去的方向來指導他的馬。

弗洛伊德認為,個性組成的成分並不僅僅是由本我和自我組成的。自我對本我隻是像仆人一樣滿足本我的每種需要。超我是社會的,尤其是受父母的教化和道德準則影響,所形成的良心和理想的自我,它對自我進行監視和統治。總之,弗洛伊德認為在個性結構中,本我完全在無意識之中,自我則是在無意識和意識的關係之間,而超我,在和意識起同樣的作用,它維持著一個人的個性標準。

虛擬現實又稱為虛擬實在、虛擬世界、虛擬環境。虛擬現實是由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以及虛擬事物構成的。“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是人們把人類社會的各種知識和信息以數字化的方式展現在網絡上的結果,這些知識和信息歸根結底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屬於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當然不超出意識的範疇”。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曾經提出了三個世界的理論即物理世界,人的精神活動世界,書、圖書館、計算機存儲器以及諸如此類事物的思想內容的世界。實際上,數字化的信息是書、計算機存儲器等思想內容世界的延伸,從總體上並沒有超出意識的範圍。加拿大思想家麥克盧漢說過:“人的生存似乎要依賴把意識延伸為一種環境。由於電腦的問世,意識的延伸已經開始。”因此,“虛擬現實本質上屬於意識,它是人類意識的延伸,是一種新型的意識現象”。在虛擬現實中的虛擬是對現實原型模擬的情況下,虛擬事物自然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當虛擬不再是對一個真實存在的事物的模擬的情況下,虛擬事物仍然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隻是這種反映蘊含了更多的觀念重構和創造成分。無論是虛擬事物,還是數字化的知識、信息,它們盡管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是以客觀現實為基礎產生和形成的,它們或者在客觀世界中有原型,或者在客觀世界中有其現實根據,都是對客觀世界或直接或間接,或真實或虛幻的反映,都不可能遊離於意識的疆域之外。客觀現實是具體的、曆史的,不斷變化發展的,作為客觀世界反映的虛擬現實也是具體的、曆史的。社會曆史條件不同,虛擬現實也就不同;客觀世界發生了變化,虛擬現實也必然會或遲或早發生相應的變化。其實,虛擬的本身就是一種意識的表達,若是一種沒有顧及道德、法律、習俗等的心態與行為,我們認為是一種不能被社會允許的行為,一種不能公布於眾的心理、意識。所以,我們稱為網絡虛擬空間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