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青少年網絡使用心理(3)(2 / 3)

2.網絡虛擬空間的個體潛意識心理

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人貝克爾認為,在網絡中所出現的主體多維性身份正在對傳統的人格主體觀念進行著挑戰,即“主體實際上是一種可以自主界定自己的客體”。當虛擬自我在多樣性、差異性、靈活性的網絡中活動時,網絡主體常常表現出要求改變自己主體身份的需要和衝動,把自己隱藏起來,比如狂歡節、假麵舞會等。社會批判理論代表人弗羅姆認為,對現實事物和環境的失望,會導致人們趨向想象和幻想。這就導致人們常常需要在一定的想象和虛擬的環境中來塑造另一個或多個不同於現實中的自己。麵對網絡,人們實際上是以一種“身份的喪失”為代價的。虛擬與現實的分離使得現實的人與網絡的人存在一種悖論:網絡或多或少地導致了一種人格和自我意識的分離。由於網絡機製的製約力量太過薄弱而造成的自我膨脹、虛假自我和道德意識的弱化是顯而易見的。

在虛擬現實的人際互動中,人們在隱匿自己身份的同時,有選擇地暴露自我,人們普遍使用多個網名,而且大多數網名與自我無關。“但是這些網名呈現出來的自我,較少表現為與現實生活中一致的自我”。而多為表達另一個真實的自我,表達內心真實的自我。國外有研究證實在最為有名的“IRC世界”裏,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是以自我為原型創造的化身。在現實社會中,由於受到現實社會各種道德、法律、製度的規範和製約,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按照社會中的規範,按照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利害關係來呈現、塑造甚至壓抑、扭曲內心深處的真實自我。網絡空間的隱蔽性特點,使社會規範的約束力在某種程度上大大降低,個體被壓抑的本我就像到了臨界點的岩漿,不可遏止地迸發出來。

網絡虛擬潛意識有多種表現形式,可以有白日夢的表現形式,本能欲望的表現,違背倫理的表達。

白日夢、本能欲望的表達。弗洛伊德認為夢是願望的表達,是一種替代性的滿足。因此我們把人們白天的一些自由實現自己願望的想象與幻想稱為白日夢。在虛擬的空間中,人們通過幻想這種白日夢的形式,自由地來表達自己的願望,來實現自己的願望,比如成為老板、科學家等。白日夢的表達形式,可能有許多不健康的形式,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較小。但是網絡的本能的表達可能帶來相當大的危害。網絡虛擬空間為人類本能特別是性提供了一個堂而皇之的宣泄渠道。人性的善有缺損,人格有缺陷,性行為有偏離的人在網上更徹底地暴露出自己的病態,更癡迷於怪異畸變的網上性發泄、性體驗,甚或借網絡空間實施性騷擾、性侵害、性強暴。人格黑暗的一角被網絡大大地膨脹。當人性被“惡”主宰,高科技這把雙刃劍則會把人性的“惡”淋漓盡致地揮舞,給人類造成遠比愚昧落後時代更可怕、更痛苦、更嚴重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