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青少年網絡使用心理(3)(3 / 3)

違背倫理的表達。網絡帶來了虛擬,虛擬身份的重要意義不僅表現在一個行動者可以獲得各種身份,還表現在虛擬身份與現實身份的分離。在多數情況下,人們不能根據虛擬身份確定現實身份。這樣一來,人們在虛擬身份情況下做的任何事就不需由現實生活中的自己來承擔,在網絡空間中如果一個人做了錯事,那麼,他隻要換一個虛擬身份就可以了。而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犯了錯誤,他就很難擺脫由此帶來的壞名聲。由於在虛擬身份下,行動者不用承擔自己行為的責任,自身同一性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控製水平降低,個體表現出行為責任意識降低、行為與內在標準不一致、自製力降低等問題。通常的內疚、羞愧、恐懼和承諾等行為力量都被削弱,從而使壓抑行為外露的閾值降低,使人表現出社會不允許的行為,促使不道德行為的增加,因而使人有更大的勇氣去做以前不敢嚐試的事,也能夠作出違背倫理的表達。

3.網絡虛擬空間的集體潛意識心理

當網絡虛擬空間中彌漫著一種反社會、反倫理、反習俗、反和諧、反法律道德的具有整體性心理狀態的時候,我們把這種心理意識狀態稱為網絡虛擬空間的集體潛意識。這種潛意識狀態,會使人對社會表示不滿、發布虛假信息、製造恐怖、製造心懷鬼胎的事端,或者以看似符合社會要求的幌子,試圖達到聚眾鬧事,實現個人野心的勾當。人們處在現實社會中,總是被規定在一定社會的風俗習慣、法律和組織規則等的範圍中,現實的規則對個體具有普遍的約束力。而虛擬的空間,消弭了時間和空間的差異,使得原本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規範和秩序失去效力,這就給個體提供了逾越規範和釋放現實生活壓力的空間,以自我為基點把對社會的不滿任意表達,製造恐怖。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使我們的時空被壓縮了,偌大的地球變成了地球村。通過高速的大容量信息傳播,空間上的距離沒有了。一項“互聯網與傳統媒介信息可信度比較的”的研究結果表明:傳統信息源正是受到來自職業的社會的雙重壓力才得以向社會提供精確的、不帶有偏見的信息,而互聯網上的信息則很少受到這些標準和壓力的限製。由於網絡傳播的特殊性,傳統的“把關人理論”在網絡時代受到挑戰——對每天無數的信息根本無法把關,這時一個不良的小信息便可能產生蝴蝶效應。

總之,網絡虛擬空間有個體潛意識,也有集體潛意識。針對網絡空間的潛意識與表現,我們要展開針對性的研究與防範,提高網絡安全措施技術,製定網絡法律,完善網絡道德規範,培養青少年的自主道德意識,從而提高對網絡虛擬空間潛意識的免疫殺傷力。同時,給個性一個適度的網絡空間,來緩解由於社會競爭而產生的壓力和本能壓抑。這樣虛擬網絡空間的環境更加清新,更加民主,倫理環境更加符合人性的要求,虛擬環境符合道德倫理要求,從而形成有益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虛擬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