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網絡心理誘惑(1)(1 / 3)

鳥兒向往的是自由的天空,青少年向往的是自由的世界。網絡以其自身的磁性緊緊地吸引著青少年。網絡的魅力何在?

一、網絡世界,自由天空

1.網絡互聯,美國率先

今天的世界正逐步跨入網絡信息時代,電腦與網絡為人類編織了一個奇特的、虛擬的社會空間,即所謂的“網絡空間”,或稱賽博空間。網絡空間主要是指計算機與網絡連接的人、機器、信息源互動構成的虛擬社會空間,它源於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Gibson)1984年出版的一部科幻小說《神經浪遊者》。小說描寫了電腦網絡化把全球的人、機器、信息源都聯係起來的新時代,也就是一種社會生活和交往的新型空間,即Cyberspace。這是一個人類神經係統和電訊網絡係統完全結合的狀態,科技進化到人類可以用無所不在的網絡進行溝通,人的意誌穿梭在一個個綿密的網絡中,實體空間中的互動、接觸完全被人工虛擬世界中的符號與編碼所取代,人與人的交流與互動建立在一個由“交感的幻覺”所形成的虛擬世界。

互聯網雛形誕生於美國。它是從一項軍事研究開始的。

20世紀60年代,美國把計算機用於軍事、國防,並逐步認識到其在未來戰爭的重要地位。當時,美國國防部的一些高層人士提出一種設想:有沒有可能建立一個類似蜘蛛網(Web)的網絡係統,這樣在戰爭環境中,如果有一部分網絡係統,甚至大部分網絡係統遭到戰爭的破壞,其餘的部分能否繼續正常運行。

1968年,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ENCY)將這項研究項目交給了貝拉涅克和紐門的研究小組。該研究小組很快發現,計算機之間能夠建立一種網絡通訊係統,在這種係統內,不需要中心控製係統,在部分係統被破壞的情況下,整個係統仍然可以繼續運轉。

1969年夏,ARPA網絡正式運行。四個電腦站相互連接,其中三個電腦站設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校園之中,另一個設在內華達州。由於網絡係統運行工作順利,盡管這一係統尚處於試驗階段,許多學術機構和科研機構也紛紛要求加入該網絡係統,使得這種網絡日益擴展。

1975年夏天,全美各地已有一百多台電腦和ARPA網絡相連接。由於網絡係統在科研方麵的重大進展和網絡係統的運作順利,美國國防署接管了這個網絡的管理權。

1993年,美國總統克林頓正式實施“國家信息基礎結構的行動計劃”。同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師生開發成功MOSAIC,使得互聯網用戶可以自由下載軟件及文件。網景公司、雅虎公司等新秀脫穎而出,為互聯網的大規模應用奠定了雄厚的技術基礎。

不僅互聯網誕生於美國,而且,在個人電腦數量、網絡人數、網絡技能和互聯網用戶比例上,美國也處於世界第一。在網絡發展初期,據MERIT NETWORKS 1995年8月全球互聯網網絡數目的有關資料統計,國際互聯網用戶每過一年將增加一倍,在所有這些用戶之中,主要為美國用戶,占50%以上。其中,美國成年人中,38%的人士家中擁有電腦。加拿大在這方麵處於世界第二位,網絡用戶為9.5%,但與處於第一位的美國相比差距很大。

在隨後的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中,美國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據加拿大著名的Angus Reid等谘詢集團2000年3月22日發布的調查報告,目前在大部分網絡調查的項目中,美國都排在首位——擁有的個人電腦最多(超過1億)、網民人數最多(超過1億人)、網絡技能最高(60%)、互聯網用戶比例最高(59%)等,充分表現出了美國在網絡中的領先地位。

2.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顯示出強勁的勢頭

1997年11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CNIC)第一次向世界發布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當時中國的互聯網用戶為62萬;到2007年6月30日,該中心第20次發布同類報告時,我國互聯網上網用戶總數已猛增到1.62億,居世界第二位。網絡已深入到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互聯網發展浪潮的衝擊下,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正發生著巨大變化,思想觀念也正日益深刻地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