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中國向世界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標誌著我們邁入互聯網時代。從1997年至2007年這10年時間,我國網民人數從62萬上升至1.62億,增加約260倍。可以說,互聯網已覆蓋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
計算機網絡作為信息傳遞平台而具有的網狀的立體性特征為人們在網上的行為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可選擇性和可實現性。所以,網絡空間的實質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以互聯網為媒介,以離散的、無中心的、多元網狀的立體性結構和運作模式,信息瞬間生成,即時傳播,實時互動,高度共享的人機界麵所構成的信息空間。網絡空間既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形態,也是人類發明的延續自己、發展自己、豐富自己的嶄新生存空間。它不僅改變了人類千百年來傳統的信息溝通方式,也改變了信息的產生及其存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拓展了人類交流和交往的空間,使得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乃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事實上,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來考察,我們可以將“網絡空間”與人們常常提及的“網絡社會”、“信息社會”視為同義語,盡管這樣闡述可能會引發人們的爭議。
總之,網絡空間的產生,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它使人類的時空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對人及其賴以生存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和深遠的影響。
3.網絡與傳統媒介相比之優點
(1)在報道新聞方麵更快。尤其是熱點重大新聞,可以隨時發布,隨時補充新的內容。1999年5月8日北京時間早晨5時50分,我國駐南斯拉夫使館遭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5枚導彈襲擊,新浪網於6時24分第一個以標題快訊的形式報道了此消息,6時40分又報道了詳細內容,接著追蹤報道,每隔3分鍾補充新內容。而電台、電視台、報紙是在幾小時後才予以報道的。網絡滿足了人們追求新奇先睹為快的心理。
(2)網絡的信息容量使傳統媒體望塵莫及。它容量大、信息量大,是傳統媒體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到的,而且對重大新聞的報道能夠做到具體、全麵,可以說既有背景,也有解釋、分析和評論等。網絡可以向受眾提供各種全麵的信息。當然,由於什麼人都可以在網上發布信息,而致使網絡上出現大量的不良信息。從低級庸俗的垃圾信息到凶殺、詐騙之類的犯罪新聞再到賣淫、夫妻互換之類的淫穢故事、淫穢圖片充斥網上,使很多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迷戀上網而頻頻發生的青少年犯罪的悲劇,警示著網絡的社會責任。
(3)網絡給網民提供了檢索的極大方便。受眾如果錯過了收聽、收看某一廣播、電視節目的時間,如依靠傳統媒體要再收聽、收看同一節目雖然可以實現,但相對網絡仍是有困難的。而網絡具有隨時性的優點,而且查閱、檢索方便,可謂是“一呼百應”。
(4)網絡電子郵件是普通郵件無法比擬的。隻要擁有互聯網,電子郵件可以跨越空間距離,瞬間到達,而且可以複製,比傳統郵件,顯示出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目前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多地使用電子郵件。如果青少年沒有自己的郵箱,正如沒有一個QQ號一樣,顯得多少有點落伍了。
4.網絡世界,喜憂並存
這個由數字、計算機構成的網絡世界不管人們接受與否,正以幾何級數的增長速度迅速膨脹,以其無法估量的巨大衝擊力改變著我們人類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是的,互聯網來到這個世界,不由分說地闖進了我們的現實世界,並使我們的現實世界向虛擬世界延伸,正以大手筆改變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當我們闊步走在新世紀的征途上,我們的前後左右已經被互聯網神奇地籠罩著。如果說20世紀末不少人還用躲躲閃閃的眼神窺探互聯網的話,那麼今天我們可以毫不懷疑地說,人類已經置身於21世紀的網絡現實中。對此,有人欣喜有人盲從,有人疑慮有人詛咒。但互聯網一律不予理睬,它網住了我們的生存領域,也網住了我們生活、交往領域,並在悄悄地、將要更為強勁地對我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以及伴隨而來的生存觀念、生活觀念和交往觀念產生深刻的影響。無論怎麼預測或怎樣估計這種影響,都不會是過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