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網絡心理誘惑(1)(3 / 3)

計算機科學技術、網絡技術、空間虛擬技術的迅猛發展,就連專家學者也需要時間去進行思考,更何況我們“普通”的老百姓。人們不能回避,需要從自身的角度進行思考。由於新的問題不斷增多,尤其是處於時代前沿的青少年,因為更易於接受、使用、沉溺網絡而帶來的諸多問題,使人更憂心忡忡。麵對洪水般而來的網絡浪潮,現實中的人們在審視著:怎樣才能更好地使互聯網為人類所用呢?怎樣才能引導青少年更好地網上衝浪呢?

5.網絡世界,誰與爭鋒

當人們在網絡世界所創造的虛擬空間裏遨遊時,會發現一支既沒有對金錢有特別的渴望,也沒有對現實人生問題深刻思考的隊伍,他們可以夜以繼日地喝著礦泉水、啃著方便麵,不知疲倦地在網絡裏衝浪。這一部分人,既不是科學家、哲學界、社會學家,也不是企業家、資本家,而是青少年。可以說當今對網絡最為癡迷的是青少年學生。

在網上青少年不怕失敗,失敗可以重來。在網上他們既可以是總統,也可以是大腕,有些人更能扮演網絡上的“西部牛仔”,在槍林彈雨中殺得對方片甲不留,在這裏他們的對手可以是父母、學校或者是政府組織。他們為了自己所謂的價值可以得到十足的“實現”,而不斷有因試圖破譯密碼,闖入國家國防部絕密電腦數據庫的黑客行為而被捕的事情發生。他們的絕活,被政府視為離經叛道,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卻會因此被他們的同學津津樂道,傳為美談。

因電腦而成才的青少年的確為數不少,因為這是他們的新天地。比爾·蓋茨因投身於電腦事業從哈佛退學,一舉成功,被世人譽為電腦奇才、視窗軟件霸主、天才的少年和世界首富等。青少年自我實現價值得到世人承認,在比爾·蓋茨這裏達到了頂峰,那個男孩董事長的趣聞至今仍是美談。1976年的一天,當42歲的米麗安女士到微軟公司應聘為董事長秘書的時候,董事長正好外出。一位管理人員伍德向她說明了主要職責,並且特別叮囑她要看住董事長的辦公室,千萬不要讓外人進去操作電腦。她猜測,董事長一定是一個成熟而威嚴的人。一天早上,一個戴眼鏡的金發少年走進公司,身著T恤衫和牛仔褲向她打了一個招呼,沒等她反應過來,就走進了董事長的辦公室,並打開了電腦。米麗安立即向伍德報告:有個男孩闖入了董事長的辦公室。伍德告訴她:“那不是什麼男孩,是董事長。”對於這類情形,尼葛洛龐帝說道:“當你聽到一個成年人說,他最近發現了光盤的新天地時,他家中一定有一個5至10歲的孩子;如果一位女士說,她剛剛知道了電腦網絡是怎麼回事,她的孩子一定正值花季。”因而有人認為,網絡永遠是孩子的新天地。

6.播客新寵,滿足表達訴求

簡單說,Podcast是蘋果公司的iPod和Broadcast的一個合成新詞。它指的是一種向互聯網發布音頻、視頻等媒體文件的方法,用戶通過訂閱RSS自動接收文件,並將媒體文件轉到便攜終端如iPod、手機等媒體播放器上收聽、收看。而我們說的“播客”,指的就是製作、發布Podcast的人,英文是Podcaster。對大多數來說,這樣的解釋可能更直白——Podcasting就是民有、民享的新廣播和新電視。在播客初登場時,有人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博客是新一代的報紙,那麼播客是新一代的廣播。”

播客一出現,就成為青少年追捧的對象。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周刊》等國外傳統媒體都陸續在其網站上推出了免費的播客服務。而經過幾年的發展,播客早已超出了音頻範圍。目前人們津津樂道的播客往往是指包括八卦雜燴、動漫遊戲、個人體驗等在內的五花八門的各種在線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