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網絡心理誘惑(2)(2 / 3)

青少年在虛擬空間的逃避,反而會在現實中感受與經曆更大的挫折。

三、網絡誘惑

1.錯覺誘惑——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網絡的特點之一是虛擬性。虛擬的網絡世界沒有空間和地域的限製,其成員可能是對門鄰居,也可能來自北國南疆,甚至是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人群,令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範圍驟然擴大。虛擬性改變了所有人的角色和道德責任,我不再是我。青少年可以在虛擬空間裏任意地隱匿性別、年齡、種族和社會地位。因此,他們可以隨心所欲,任性而為,盡情地包裝和展示自己,宣泄情感,可以使在學校等生活中所受到的壓力得到釋放和舒緩。

正是網絡中的“匿名角色”現象,使得大多數的網友都以部分甚至完全虛假的信息來保護隱私或美化自己去吸引別人。人們在現實中的交往得到的信息比如性別、年齡等基本是真實的、直接的,而網上的交往是非直接的交往,是可以經過加工的信息、精心包裝的形象,其真實性、可信度大打折扣了。

於是,很多人的錯覺就產生了,在一切匿名感覺的基礎上,產生了網絡世界裏的種種光怪陸離和為所欲為的心態與行為。正如《漂亮朋友》裏福雷斯蒂埃夫人和德·馬德爾夫人承認的那樣,“如果秘密保證不會泄露的話,巴黎女人們堅定的道德觀念是支持不了多久的”。這句話在網絡世界裏得到了多麼普遍和深刻的印證。

可惜事實並不完全是這樣的,許多網民沒有想到的是網絡另一端的網友可以通過簡單的電腦和網絡技術,把自己的一切隱私信息了解得清清楚楚!他不但能準確地發現你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地理位置、瀏覽網站的曆史、上網習慣,還可以查到你的姓名、家庭電話號碼等。這決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網絡世界裏正在發生的現實,隻是大多數網民對此一無所知罷了。據中消協調查,中國50多家著名網站無一例外地都存在著安全漏洞。

2.自尊需要——自我滿足的誘惑

現實中的失敗可以在虛擬空間得到滿足,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得到替代性實現。因為家長、教師把考學作為衡量青少年是否有前途的唯一指標,不管他們是否願意,是否接受,不管是否具備相應的資質等,對清華、北大的期盼像一塊石頭壓在了他們的心頭。清華隻有一個、北大隻有一個,對廣大青少年而言,進入清華、北大的隻是極為少數,因而,眾多的青少年麵對的是失敗。在學校、在班級中,第一隻有一個,許多對學習感到無望的青少年,也有滿足自尊、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具有生理、安全、交友、自尊、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由低到高,第一層次的需要滿足後就需要獲得高層次需要的滿足。絕大多數家長認為,為青少年提供衣食住行就足夠了,忽視了他們的社會需要、心理需要。現實生活中難以滿足的社會、心理需要,青少年可以輕而易舉地在虛擬世界裏得到滿足。

首先,由於虛擬網絡仿真性,虛擬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擬現實生活,使他們在心理上獲得同樣的滿足感,而且這種滿足可以暢所欲言,不必承擔任何後果。青少年在網上的觀點越是新奇、怪異,得到的反響就越大、回應就越多,使他們可以充分展現自我、實現自我。與現實相比,這種滿足僅僅需要付出一筆上網費。

其次,由於交互性,一個人可以同時與很多人,即使遠隔重洋也可以進行交流。尤其是平時比較內向、缺少關愛的孩子,深感孤獨和無聊,在網上,他們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可以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煩惱,充分滿足自己的交友需要和自尊需要。如果遇到困難,會有許多人獻計獻策,使他們感到現實生活中體會不到的溫暖。

最後,由於實時性,青少年可以在瞬間滿足其社會需要,而在現實世界裏,必須經曆漫長的過程和耐心的等待。在遊戲中,他們可以扮演各種角色,把握角色的命運,一夜之間就成為“蓋世英雄”或“商界奇才”。很多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經常遭到家長的斥責、老師和同學的蔑視。上網玩遊戲,不斷“練功升級”,成為他們找回自尊、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