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成癮,“癮”力何在?為什麼青少年把自己的青春耗費在虛擬的網絡空間,而不願意在現實生活中發奮拚搏?
一、網絡成癮
1.網絡成癮的基本內涵
2007年6月3日,中國青少年社會服務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中心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係在北京發布了“2006年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應用狀況調查報告”,這是我國首次對未成年人互聯網應用狀況進行全麵詳細的調查。調查活動主要針對11歲至17歲的中小學生,同時兼顧老師和家長。調查顯示,網絡成癮雖然沒有成為普遍問題,但已涉及部分未成年人,其潛在危害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第20次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國網民已經突破1.62億,青少年網民占網民總數的1/3(35.8%),已達到5800萬人,每周上網時間超過20小時的青少年網民占網民總數的16.9%。網絡成癮的青少年在繼續增加著,2007年7月31日,由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美國網絡成癮康複中心、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等機構主辦的網絡成癮高峰對話視頻會議在北京舉行,各方專家對網絡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由此可見,青少年網癮成了應該引起足夠人們重視的問題。
網絡成癮或病態網絡使用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衝動失控,表現為由於網絡的重複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產生強烈再度使用的欲望,並對網絡產生心理、生理上的依賴。
美國心理學家最先涉足互聯網心理學這一領域,並將這種無限製的網絡使用現象命名為“網絡成癮”簡稱“網癮”,或者稱之為“網絡成癮障礙”又簡寫為IAD或者是“病理性互聯網使用”。
最早提出網絡成癮這一概念的是紐約精神病學家、心理醫生高登伯格,他於1994年最早提出“互聯網成癮症”的概念,並認為其主要內涵是作為一種應對機製的行為成癮。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楊認為“網絡成癮”是網絡病態使用,更像是一種衝動控製障礙。1996年楊對互聯網成癮症的報告正式公布,從此計算機成癮症和互聯網成癮症的學術討論便在心理學中深入展開。美國心理學會於1997年正式承認“網絡成癮”研究的學術價值。1998年,《網絡心理與行為》雜誌創刊,這本雜誌以“研究現代社會大規模使用高科技的影響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術進入人的保健”為宗旨,對互聯網成癮現象的研究成果做了大量的介紹。國內對互聯網成癮現象的研究緊隨其後,於1997年始於中國的台灣地區。隨後,內地的學者也展開了對網絡成癮現象的研究。
不同的人對網絡成癮障礙有不同的看法。微軟加拿大網絡中心的總經理尼克森認為:說一個人互聯網上癮,就像把喜歡閱讀的人稱為讀書成癮症,把喜歡聽音樂的稱為音樂成癮症,而真正讓人上癮的是色情信息和賭博本身。喜歡網絡不能算問題,而是互聯網讓人們獲取信息變得如此方便、如此便宜。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馬克·柯林斯宣稱,據他的調查和研究,上網對於大多數網蟲來說不再是一種愛好,而是一種依賴症。柯林斯認為,上網會像酗酒和吸食可卡因一樣使人上癮。除了上網瀏覽網頁外,通過聊天工具或進入聊天室聊天,很多人可以為此一動不動地坐在電腦前度過一天的時間,一旦哪天不讓他們上網,他們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
華中師大特聘教授陶宏開認為:網癮其實既不是心理疾病更不是生理疾病,隻是心理上的偏差,隻是一種比較強烈的習慣,是一種認識問題。
阿根廷心理學家Kiektik表示:“事實上,上網根本不能算是一種成癮問題,而且它又不是酒精、煙草或是可卡因。”有一名16歲的女孩,當她的父母為了懲罰她,不讓她再上網,她居然在第二天的淩晨時分,僅僅為了能夠上網聊天而打破了一家網吧的門窗。Kiektik認為,其實孩子需要的是一種關心和愛護。
專家告誡家長,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網絡成癮”的標簽,絕大多數孩子喜歡上網並沒有問題。不要因為“上網成癮”的標簽使孩子們受到暗示、自我懷疑,反而使他們陷入網絡中。
近年來對網絡成癮現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該現象的定性描述上。國內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
(1)網絡成癮的特點及判定:主要包括突顯性質、情緒調節作用、耐受性、衝突與反複;
(2)網絡成癮的類型:主要是互聯網色情成癮、互聯網遊戲成癮、互聯網交際成癮、信息超載成癮、其他強迫行為。近年來更多學者將其大致歸為網絡關係成癮、網絡娛樂成癮、信息搜集成癮三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