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不惜支付巨額上網費用;
(9)對親人朋友掩蓋上網的行為;
(10)離開網絡就會感到失落。
楊格認為,上述10種情況,一年間隻要有其中的4種,便可判斷為網絡成癮症。1996年,埃格與韋特伯格指出了IAD的一些新特點:第一,當想要減少或停止使用互聯網時,感到坐立不安或易怒;第二,使用互聯網作為逃離問題或減輕無助感、犯罪感、焦慮或消沉的方法;第三,對家庭成員或朋友說謊,隱瞞使用互聯網的程度;第四,不顧過度的費用而使用互聯網。
4.網絡成癮的日常生活基本表現
除了網絡成癮綜合征之外,網絡成癮表現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可能是舉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亂語、性格怪異等。青少年可能或正在養成並在實際生活中實踐著網上的行為心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撒謊。網絡的匿名性,使人摘下了傳統、道德的麵具,呈現出真實的自我。這種心理與行為會轉移到現實中來,成為撒謊行為。有網民認為在網上沒有一句話是可信的,你被人欺騙,隻能證明你是白癡,你不騙人隻能證明你是傻子。調查表明,有不少中小學生就是從網絡中學會了撒謊。
孤獨。喜歡網絡的人或者經常上網者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計算機出現了故障或者停電了就會出現一種焦急的心情,因為交流中斷了,他們陷入了孤獨之中。盡管網絡具有互動性,但是信息卻是通過冷冰冰的網絡設備等中介物傳達的。有的青少年一旦離開電腦,就很難表達自己,無法與他人溝通。宏大的虛擬網絡使個人越來越感到孤獨和渺小。
衝動。虛擬空間是浩瀚的夜空,深邃、神秘、廣袤,數字信息的無限性、不對稱性,使人永遠無法窮盡地使用它,也根本無法觸摸它。而神秘、新奇、刺激更加激起人們探索的欲望,這種情形使網絡成癮的人無法拒絕。越是沉迷,就會發現它的龐大,而人們對於無法捉摸和過於龐大的事物會容易產生懼怕和狂躁的心理;同時,由於在網絡中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人們很難在網上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再加上網絡上浮躁的言辭與畫麵的刺激,使人們由浮躁走向衝動。
暴力。比衝動更為嚴重的是一些青少年網民在不良的網絡環境下形成暴力的心理傾向。青少年具有活力,身體的能量需要釋放。暴力性的遊戲,是他們一種心理發泄的方式。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沉迷其間,逐漸形成暴力崇拜。他們期望以暴力解決一切問題,通過暴力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網吧鬥毆或因上網而發生的爭吵、殺人等惡性事件屢有發生。
淫逸。色情對人的腐蝕是無處不在的,因為人具有性的本能。色情網站以挑逗性心理、刺激感官為能事,使青少年走向性的反麵,誇大性的快樂,而不能正確看待性的傷害、性的社會性,致使一些青少年早戀、性放縱、缺乏正確的性觀念。
空虛。如果沒有正確使用網絡,而是在網絡上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航標,那麼青少年的心理將是飄蕩的。一些青少年無節製地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互聯網上聊天、瀏覽,企圖以此擺脫學習生活的重負,減輕精神的壓力。恰恰相反,現實的腳步會把他們甩得更遠。隨著網絡世界與生活實際的反差加大,他們麵對現實會更加感到無能為力,痛苦隨之產生,嚴重的會產生自戕或自殺的意念和行為,甚至危害他人、家庭和社會。
二、網絡成癮的原因分析
我國網民整體低齡化,廣大的青少年網民,常常沉迷於各類網絡遊戲而不知歸路。雖然我國還沒有具體的IAD統計數字,但有研究表明,上網人群中有IAD症狀的約為6%,在青少年中這個數字更是高達14%。根據調查顯示,處於初中階段的青少年較其他年齡階段的孩子更容易產生癡迷上網的行為。
總體上看,網絡成癮青少年往往不具備良好的內部多維評價體係,而是僅僅依據現實的單一標準,即以學習成績、升學或者老師的評價為成長的標準來評價自己,從而得出以偏概全的結論,否定自己並采取極端的應對方式來回避現實。但研究發現,網絡成癮青少年的情商並不低,反而容易對他人情緒過度敏感,當他們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認為別人不能充分了解自己時,在人際關係中就會產生情緒、情感方麵的困擾。他們在網上尋求刺激、“不甘寂寞”的人格特征,意味著一個不能獨處,不能很好地接納自我,在現實生活中就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衝突行為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