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在每個當下真實地覺知(1 / 1)

我們總喜歡將希望寄托在未來的事情上,上高中的時候,我們夢想上大學;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夢想談一段美好的戀愛;大學畢業後,我們夢想找一份好工作;工作後,我們夢想升職拿更多的薪水,或是夢想和心愛的戀人結婚;結婚後,我們夢想擁有一個可愛的寶寶;擁有寶寶後,我們夢想將孩子培養成偉大的人……無論是從人生的哪個階段來看,我們似乎都在更多地想著接下來要做什麼,要成為什麼,為下一步算計,又為將來的事擔憂。我們把時間分為今天和明天,堅信“明天更美好”,因此常常把生活寄托在明天,今天的生活也是為了明天做準備,生怕明天的生活會過得不好,生怕自己比別人差,還怕明天會後悔,所以我們一直活在恐懼之中。然而我們從來沒有好好觀察過今天,沒有好好正視每一個當下所發生的事情。

我們把時間劃分成昨日、今日及明日的這種思想,助長了心中的恐懼。思想製造出了當下與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之間的界分,它借由心理上的時間感促成了恐懼;思想就是恐懼的源頭,也是痛苦的源頭。我們懷疑自己是否能真的看到思想的本質、運作的模式,並製造出整個過去、現在、未來的結構,因此,如果利用時間作為解脫恐懼的工具,我們就永遠也無法解除恐懼了。

思想是過去的產物,思想根本沒有新的,而且這些陳舊的念頭總是幹預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我們總是利用思想去幹預當下,例如當我們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地借鑒過去的經驗,於是這些經驗就開始對此刻的行為加以評判、譴責或辯解。傳統修行都企圖以這種方法來解決當下這一刻的問題,於是就產生了具有自我感的觀察者以及偏離真相的觀察,由此就產生了虛假和真相的矛盾和衝突。

要擺脫矛盾,一個人必須覺知現在。重要的是一刻接一刻地覺知,不積累任何覺知帶來的經驗,因為在積累的那一刻,我們隻是在依據那個積累、那個模式、那個經驗而覺知。我們的覺知正被我們的積累所製約,因此不再有觀察而隻有解釋。有解釋的地方就有選擇,而選擇會製造衝突,在衝突中不可能有了解。

若我們時時刻刻都很警覺,能覺知一言一行及所有發生的事,察覺思想的活動,覺知到自己是如何在說話、如何在走路、如何在反應、如何擺姿勢等,那麼所有深埋的東西很容易就會暴露出來;這不需要花什麼時間,因為我們已經不再抗拒什麼,也不再刻意挖掘什麼,我們隻是一直在觀察與聆聽。處在這種覺知的狀態裏,所有的東西都會暴露出來。

在每個當下覺知,它不是源自於時間,所以沒有未來與過去。因此,這個絕對的靜止不動是超越所有思想的,而這個當下是無止境的,因為它不受時間的影響。不要刻意地為未來去設想什麼,隻需旁若無物地觀察這一刻所發生的事情即可,透過無為的覺知,我們自然會出現正向的精神狀態。透過對不覺知的了解,覺知自然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