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焦距(1 / 2)

如果你在相機的英文規格書上看過"f=",那麼後麵接的數碼通常就是它的焦長,即焦距長度。如

"f=8-24mm,38-115mm(35mmequivalent)",就是指這台相機的焦距長度為8-24m

m,同時對角線的視角換算後相當於傳統35mm相機的38-115mm焦長。一般而言,35mm相機的標準鏡頭焦長約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長高於70mm就代表支持望遠效果,若是低於28mm就表示有廣角拍攝能力。

"可對焦範圍"則是焦長的延伸,通常分為一般拍攝距離與近拍距離,相機的一般拍攝距離通常都標示為"從某公分到無限遠",而進階級設計的產品則往往還會提供近距離拍攝功能(macro),以彌補一般拍攝模式下無法對焦的問題。有些相機就非常強調具有支持1公分近拍的神奇能力,適合用來拍攝精細的物體。

焦距與影像大小的關係如何

前景和背景在攝影構圖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因素,它們作為一張照片的有機組成部分,能起到突出主體、增加照片空間感和深度感的作用。因此,在攝影構圖中,正確地利用前景和背景,可以使照片中的景物更加和諧統一,從而更富於藝術感染力。

曾作為美國《生活》雜誌攝影台柱的美國攝影家安德烈亞斯?法寧格在為《生活》雜誌工作的二十多年中,與當代許多攝影大師都有聯係,並從他們那兒學到了許多有關攝影的要領。在他根據這些學到的東西寫成的《攝影構圖原理》一書中,有許多關於攝影構圖的精辟、獨到的見解。他指出:"被攝體、前景和背景之間的關係,是影響畫麵印象的最重要的視覺因素之一。如果遇到被攝主體與背景重疊(例如一座暗的雕像襯在一片樹木背景上),有討厭的背景(穿越天空的電話線或電線)搶奪視線,或者旁邊是零亂的灌木,與主體無關的停放著的車輛,或一段長長的空路麵等情況時,常常可以利用變更照相機的位置以改變被攝主體與前景或背景的關係來加以防止。為了把不受歡迎的背景移到鏡頭之外,可以將照相機向兩旁稍作移動或從一個較低的位置上去拍攝,從而使被攝體更多地襯在天空上。

"如果這樣做還不行,改換不同焦距的鏡頭,同時變更被攝體的距離,也可以帶來令人滿意的效果。退遠一點,用長焦距鏡頭拍攝,常常可以去掉空曠的前景,以及背景上不受歡迎的部分。相反地,走得更近一點,用廣角鏡頭拍攝,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雖然這兩種畫麵的透視關係有很大不同。若是前-:種情況,空間深度感顯得較小,並更為壓縮,但被攝體及背景之間的實際比例能或多或少地被保存下來。如果是後一種情況,由於近的被攝體表現得反常的大,而遠處的被攝體反常的小,深度會顯得像擴大了似的。"第三種方法是設法把背景或前景中不受歡迎的部分隱藏起來?(並且有時去掉),叫做'選擇焦點':不是把光圈收到最小,而是調整到隻使被攝體表現得具有適當的清晰度,背景或前景不清晰的程度。光圈越大,鏡頭的焦距越長,被攝體和相機之間的距離相對越短,而且被攝體和背景或前景間的距離相對越大,主體清晰與背景或前景不清晰之間的差別也就越大。"(光圈越大,焦距越長,景深也就越短)

法寧格指出,在解決被攝主體與背景的關係時,有經驗的攝影師實際上可以在三種類型的背景中進行選擇:"首先是一種不適宜的背景,不用說,這是應該防止的。因為它太突出,太俗氣鮮豔,與被攝主體的顏色、調子太相似,或者多少與它太混合,或者簡直太不好看,從而有損於被攝體。此種背景可用前述方法處理。

"其次是一種非彩色的背景,它與被攝體是沒有聯係的、單純的,而且其色彩和調子的性質與被攝體對比舒適,並不突出。典型的例子是白、灰、黑或單色的紙板,刷白了的牆壁,以及天空。

"另一種是成為一體的背景,它直接與被攝體或它的一部分形狀有關,例如有些沉重的陰影故意地被作為構圖的一部分而采用,以便美化被攝體。也有可能在一些場合中,很難確定哪是被攝體哪是背景。此時,這些背景恰恰是構圖上重要的一部分。

"其他成為一體的背景,還有如補足風景畫麵的令人感興趣的雲層,作為美術家肖像的背景的畫室裏零亂的和起刺激作用的東西,婚禮

新娘和新郎等等。這些被攝主體、背景和前景的成功的結合,成為良好的構圖基礎之一。"美國攝影家B。克萊門茨和D,羅森菲爾德合寫的《攝影構圖學》一書中,對攝影構圖的背景處理也極為重視。他們指出,背景是一種微妙的、但卻是強有力的構圖因素。'背景空間對畫麵的統一感有著深遠的影響。有時,被攝體周圍有個空間,似乎使物體靠近了。因為這部分空間往往比任意兩個物體之間的空間都大得多。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把每一張照片的背景都留得很大,而是說明背景空間在改變物體形象方麵的作用。如果物體之間的間隔很小而且安排得很緊湊,那麼背景可以拍得小一點。此時,那小小的背景區域,看起來給每個物體周圍加上了更大的"天地",並且減少了擁擠和密集的感覺。擁擠和過分鬆散對於構圖同樣是有害的。當然,如果物體之間的空間比較大,足以削弱統一感,顯得鬆散的話,那麼,背景空間也可以放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