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脂肪概述
脂肪可分為油與脂兩大類,凡是在室溫20℃呈液體狀的稱為油,如豆油、菜子油、芝麻油、花生油等,也俗稱植物油;呈固體狀的稱為脂,如羊油、豬油等,也稱動物油。它們統稱為油脂。無論是油或脂,均由脂肪酸和甘油組成。植物油所含的脂肪酸多是不飽和脂肪酸,這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而動物性脂肪所含的脂肪酸,多數是飽和脂肪酸。
油脂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供機體熱能的主要來源。每克油脂在人體內完全氧化時放出39.3千焦的能量,是蛋白質或糖類的2~3倍。對嬰兒來說,脂肪可提供35%左右的熱能,因此是重要的供能物質。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需攝入50~60克油脂,它供給人體日需能量的20%~25%。
一般成人體內貯存占人體重量10%~20%的脂肪,它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備用能源。當人體進食量小、攝入食物的能量不足以支付機體消耗的能量時,就要消耗自身的脂肪來滿足機體的需要,此時人就會消瘦。
脂肪在人體內的主要功能是經氧化提供能量,作為某些激素的合成前體,促進脂溶性營養素的吸收。類脂在人體內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為細胞膜結構的基本原料,用於激素的合成。
2.含脂類較多的食物
含油脂較多的食物有各種植物油,如花生油、豆油、胡麻油、菜油、麻油、棉籽油、葵花子油等;各類動物油,如豬油、牛油、羊油、魚肝油、奶油等。
食物中奶類、肉類、雞蛋、鴨蛋含脂肪也很多,還有花生、核桃、果仁、芝麻中也含有很多脂肪。日常生活中蛋糕、油條含脂肪也多。
在兒童膳食中應選熔點低、消化吸收率高、含脂溶性維生素和必需脂肪酸較多的脂肪。一般地說,植物油比動物油脂好,消化率均在95%以上,亞油酸含量豐富,並含有大量維生素E。在離乳期小兒,每日稀飯中加點香油,既可口,又補充了不飽和脂肪酸,而且經濟。
3.脂肪與少兒身體健康
(1)滿足對熱能的需要:孩子因處於生長發育階段,機體新陳代謝旺盛,所以需要較多熱能。脂肪是熱能供給的重要來源,每克脂肪氧化可產生9.3千卡熱能。如孩子飲食中脂肪供給不足,將導致熱能不足,進而影響其身體正常發育。此外,由於得不到充足的熱能,孩子所吃食物必將增多,從而加重胃腸的負擔,導致消化功能的紊亂。
(2)脂肪對髒器具有保護作用:脂肪多分布於皮下、腹腔和肌肉間隙,起著填充間隙、保護內髒及關節的作用。脂肪不足的孩子,肌肉及各器官受傷害的機會增多。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是合成磷脂的必需物質,對皮膚和微血管有保護作用,是孩子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營養素。
(3)脂肪有利於兒童神經係統的發育:磷脂是構成腦細胞、腦神經和血小板的重要成分,也是人體其他組織細胞、神經、髓鞘形成及發育的重要原料。如果在孩子飲食中長期缺乏不飽和脂肪酸,將對腦髓神經的正常發育和智力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影響。
(4)有利於脂溶性維生素的攝入: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隻有在脂肪中溶解才能被機體吸收。如果脂肪攝入不足,勢必影響其吸收,會使孩子的呼吸道、生殖器官黏膜、骨骼的發育和凝血機製的形成受到影響。
如果脂肪攝入不足,便會使組織、細胞發生某種異常變化,亞健康就會出現。脂肪攝入不足,將直接導致性激素含量降低,進而影響性器官的發育成熟。還有如果脂肪攝入不足,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吸收發生障礙,導致體內維生素缺乏。
目前,脂肪還沒有供給量的標準。不同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飲食習慣的不同,脂肪的實際攝入量有很大差異。我國營養學會建議膳食脂肪供給量不宜超過總能量的30%。1979年日本修訂的營養供給量中,對嬰兒、兒童、孕婦和哺乳婦女脂肪供給量作了規定。6個月以下的嬰兒脂肪供給量占熱能的45%,6~12個月的嬰兒占30%~40%,1歲以上的兒童及孕婦、哺乳婦占25%~30%。
脂肪的主要來源是烹調用油脂和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父母應注意給孩子適量進食含脂肪較多的食物,如乳類、蛋黃、豬油、奶油、肝類、魚類、魚肝油和植物油等。但要注意適量,以免導致肥胖。對於有腦中風及心髒病家族史、父母血中膽固醇含量偏高的、自身血中膽固醇含量高的孩子,5歲以後應注意少食脂肪。正常兒童體重每千克約需脂肪4克,5歲以上約需3克。嬰幼兒不宜多吃動物脂肪,應多吃植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