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魯夫的10倍速因素
安迪·格魯夫,這位英特爾公司的前CEO,也是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篤信“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句格言。格魯夫有個“10倍速因素”理論,他認為所有的企業都根據一套不成文的規則來經營,這些規則有時卻會變化—常常是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的轉折點為該因素在短期內勢力增至原來的10倍的時候。麵臨10倍速變化的時候要想管理企業簡直難於上青天。從前的管理手段無一奏效,管理者失去了對企業的控製,而且不知如何重新控製它。最終,在工業上將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一些企業強盛起來,另外一些衰敗下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安全地到達彼岸,那些無法幸存的人將麵臨與從前迥然不同的生活。
互聯網產生了這個變化。
2.每個企業最大的對手都是這個時代
海爾的張瑞敏先生是我一直很敬佩的一位商業領袖。這位與共和國同齡的CEO,帶領海爾集團這麼多年,對互聯網有著深刻的思考,並在一個製造業實施。張瑞敏可以算是讀書最多的中國企業家之一,每年精讀圖書近百本。所以從他的演講中,經常可以聽到他引用最近所讀書的觀點。比如在2014年3月9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中關村教學樓S101,我有幸現場聆聽了張瑞敏先生的演講,演講中提到的書就包括《創客》《失控》《決勝移動終端》《體驗經濟》《輕足跡管理》等。
張瑞敏從2009年起演講的題目一直就是《隻有時代的企業,沒有成功的企業》。2014年6月13—14日在北京舉行的沃頓商學院全球論壇上,張瑞敏發表了題為《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探索》的演講,其第一大主題仍是這句“隻有時代的企業,沒有成功的企業”,可見他對這句話多麼的認可。
成功的企業踏上時代的節拍,但時代變遷太快,我們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永遠踏上時代的節拍。企業就像衝浪者,今天衝上這個浪尖,明天不可能保證還在浪尖上。所以企業就不能夠說我是成功的,必須不斷地挑戰自我、戰勝自我。
張瑞敏經常舉的例子包括手機行業中的諾基亞替代摩托羅拉、蘋果替代諾基亞,以此來說明跟不上時代就會很快被淘汰。而我們盤點各行業在不同時期領先的企業,也能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
如汽車行業,1920年領先的企業是福特;1955年換成通用;2000年豐田變霸主;到了互聯網時代,特斯拉這家生產和銷售電動汽車以及零件的公司成為熱門。計算機行業也不例外,1970年的IBM以大型機風靡一時;1980年,我們在上文中提到的Wintel成為個人電腦的主要架構;2010年後,蘋果則占了上風。
所以,其實競爭優勢都是一時性的,隻是互聯網加快了周期速度,使得優勢控製時間更短,如果不跟上時代,就會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