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管理邏輯已被打破(1 / 1)

1.三個經典理論受到挑戰

傳統的管理邏輯已被打破。200年來,在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上,三位古典管理先驅給我們留下的三個經典理論受到挑戰。

首先是弗雷德裏克·溫斯洛·泰勒的科學化、標準化管理方法。泰勒認為要用科學化、標準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經驗管理,以提高生產效率,於是有了大規模的生產線。而互聯網時代,用戶開始希望被企業當作個體,而不是整個市場對待,原來的企業大規模製造逐漸轉向定製,柔性個性化精益生產將逐步成為主流。

第二個是馬克斯·韋伯提出的組織理論。在組織社會學的基礎上,韋伯提出了科層製,以層級製、非人格化等為特征來組織企業。而互聯網時代是去中心化的,每個人都是中心,沒有中心,沒有領導,科層製會被改變。

第三個是亨利·法約爾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論。法約爾從“辦公桌前的總經理”出發,提出在企業管理的五大管理職能。而互聯網時代,“認知盈餘”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憑自己的意願來消費、創造、分享時間和技能,全球資源可用造就了“分布式管理”,全球都可以是企業的資源庫。

2.數據成為決策依據

大數據的本質價值是化數為據,用規律預測未來,輔助決策。這將影響企業怎樣做、誰來做的決策文化,企業的決策者從一些高薪人士的直覺和經驗,轉變為注重事實,讓數據做主。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不在於技術的應用,而在於原有運行慣性要被改變。可以學習的榜樣是亞馬遜,與其說它是電商,不如說是大數據企業的企業文化—數據導向型。亞馬遜通過跟蹤用戶買了什麼、查看什麼產品、瀏覽網站的習慣等,為上架/個性推薦什麼樣的產品、新商業投資項目是否上馬等決策,提供了數據的支撐。

3.用戶來做員工考核

用戶已成為商業行為的主宰者。或許以前,企業還有可能利用信息不對稱讓用戶認為自己提供的產品是最好的,以產品為導向;互聯網時代,用戶獲取信息的手段多樣,加上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盛行,市場無疑轉向用戶為導向。員工的獎懲不再以上級的評判為標準,而應該轉到用戶的滿意與否。以海爾為例,在“按約送達,超時免單”的考核中,由用戶來評判是否超時,用戶點讚還可以受到獎勵,用戶提出投訴你就有問題。這真正體現了“以用戶為中心”。

4.業務創新重構價值鏈

在以用戶為中心後,企業需要盡力調動、配置所有資源來快速滿足用戶需求。而用整合內部組織提升運作效率方法後,企業往往通過大數據、物聯感知等技術分析優化企業價值鏈,以追求業務創新,從而帶來效率最大化。這實際上用業務創新實現了將價值鏈帶到更高的價值空間。最典型的例子莫如阿裏巴巴,將一家電子商務公司生生轉成了金融公司、雲服務公司。

5.以用戶為中心再造企業

所謂“得屌絲者得天下”,互聯網賣的是用戶的參與感。商家要從“我有什麼你用什麼”向“你需要什麼我推出什麼”的理念轉變。讓用戶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企業的運營之中,通過與用戶高效、個性、精準的互動,告訴企業應該設計什麼樣的產品,運營什麼樣的服務,最終使企業的戰略、組織、業務圍繞用戶全麵再造。

按張瑞敏先生一直堅持的說法,企業隻有兩種人:員工和用戶(股東隻是最終的結果)。要服務好用戶,關鍵在於企業要認識到,讓用戶成為業務主導。運營商的發展是一個尋求客戶滿意的過程,而非產品製造過程。互聯網化的運營商服務關鍵在於不僅把互聯網作為技術工具,而必須用互聯網思維重塑企業戰略、運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