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英語課程學習規律,提供無限發展的空間
域外廣角
作者:胡勤
美國高中英語課程按照必修類和選修類分別設置,形成了完善的課程體係。必修類課程為體現英語學科學術性的核心課程,選修類課程體現英語應用的特點,以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語言表達與文字編輯能力為核心。高中英語課程體係的目標是拓展學生將來勝任大學學習的學術才能和職業所需的語言應用能力。宏觀上看,這尊重了英語課程學習規律,為學生提供了無限發展的可能。
課程管理上,英語必修類課程采取限定基本學分、不限選修內容和層級的選修製度。學校提供不同層級的英語課程內容,除了少數規定的課程(比如有的學校規定演講是必修課程)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在教師指導下有條件地選擇課程學習的內容。也就是說,學生可以在規定目錄裏選擇適合的課程。比如9年級學生既可以選擇學習課程“英語9”,也可以選擇學習課程“英語9X”。
在應用性英語課程中,既無學分限製,也無課程內容和層級的限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能力和人生發展的規劃自由選擇,實現個性化的發展。
一、以英語學科的學術內容為核心,構建分類別、有層級的課程體係
最近20多年,美國政府致力於建立統一的核心課程與課程標準。1991年,發布《美國2000:教育戰略》,確定英語、數學、科學、曆史和地理為5門核心課程。1994年,克林頓政府通過《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提出增加兩門核心課程——外國語和藝術,並把課程分為語言、藝術、數學、科學、社會研究、體育與健康等學習領域[1]。
從內容來看,高中英語課程一般分為學術類英語課程、應用性英語課程和綜合性學習項目。基礎水平要求的核心課程反映了政府對合格學生知識結構的基本要求,學術發展要求的核心課程是為升入四年製大學作準備的課程;應用性英語課程是為提高語言應用能力而設置的課程;綜合性學習項目並不一定都是英語課程,它可能需要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與能力,為提高學生綜合性學習與研究的能力而設立。從印第安納州北中心高中2012—2013學年提供的課程目錄可以看出美國英語課程體係的框架(見表1)。M代表低於正常年齡應有水平的課程;X代表提高性課程;H代表榮譽課程;S代表二選一課程;AP代表大學先修課程;IB代表國際文憑項目課程;ACP代表大學高級項目課程。
從難易程度來看,北中心中學高中開設的英語選修課程從低到高有4個層級:詞源學、印刷與在線媒體、年鑒,新聞入門,批判性思維,創造性寫作。學術類課程從易到難分為3個明顯的層次:第一,普通的基礎性學術課程,如英語9、英語10、英語11、英語12;第二,提高性學術課程,如英語9X、英語10X;第三,大學層次的AP課程(大學先修課程)、IB課程(國際文憑項目課程)、ACP課程(當地大學和學校合作開發的高級項目課程)。另外學校還為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設置了低於正常年齡應有水平的預備級語言課程,如英語9M。學生根據自己的英語能力、職業方向、家長的意見、教師和生涯指導的批準,可以選擇更高或更低水平的課程。
提高性學術課程和大學層次的課程被學校定義為“榮譽課程”。學生選擇不同層級的課程所得分數會有差異,選修榮譽課程會增加分數的權重。如果高中畢業後想升入四年製大學,特別是和英語有關的專業,比如人文學、文學等專業,則必須學習層級很高的榮譽課程。
二、課程內部有自洽的邏輯係統,按照學科的專業特點構成學習序列
美國高中英語必修課程體係以大學文學、語言與寫作課程內容為主要知識背景,構成有層級的、符合學科規律的、有自洽的邏輯係統的課程體係,而選修類課程體現英語應用的特點,以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語言表達與文字編輯能力為核心。從北中心學校高中英語課程目錄可以看出,美國高中英語課程是基於學科專業知識架構的課程,不是基於圍繞社會問題與生活問題(如環境、和平、戰爭、人權、生與死、公平、公正、自由、健康等)來組織和架構的課程。課程內部存在自洽的邏輯係統,按照學科內在的特點構成課程學習序列關係。
筆者從課程目錄梳理出北中心學校高中英語課程框架的知識線:其一,詞源學,語言和章法知識及運用;其二,實用寫作,包括印刷與在線媒體寫作、新聞入門、創作、年鑒和說明文寫作;其三,演講;其四,批判性思維;其五,創意寫作;其六,文學閱讀與寫作,包括美國文學與寫作、世界文學與寫作、英國文學與寫作、當代文學、文學流派與寫作、美國電影文學。
這個框架的重心在於文學閱讀與寫作,包括文學分析。從美國文學與寫作到文學流派與寫作,直到美國電影文學,學習的視野越來越寬,難度越來越大,而貫穿框架整體,支撐框架基礎的是語言表達與寫作。因為即使閱讀教學,也離不開寫作。閱讀的出口是寫作(包括文學分析寫作),沒有口頭表達與寫作的閱讀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高中英語課程內容幾乎就是徹頭徹尾的專業寫作教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