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
讀書
作者:林靜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自2001年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我國本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已經邁入第二個10年。如何客觀地審視前10年改革的成就與不足?如何在第二個10年中進一步深化改革以提升教育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要解答這些問題,人們確實需要“以史為鑒”,以曆史的角度與全球的視野來審視和思索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從而鑒古知今。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張斌賢教授整理了他近3年的教育史研究成果,推出了新作《教育與社會變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一書,不僅論述了我國當前教育史觀和教育史方法論問題,以典型案例介紹了德國對大學精神的追求,還深刻、透徹地分析了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運動的興起、發展與解體成因,帶給人們諸多的啟示。本文就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興衰反思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動向,與大家商榷。
一、教育價值取向的清晰、統一是教育改革持續推進的前提
發端於19世紀末美國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之際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因其鮮明的兒童中心與實用主義的教育觀點,得到了當時飽受社會轉型帶來的價值觀念衝突、社會秩序混亂的困擾而盼尋變革的美國大眾的關注和支持,但何以在其鼎盛時期出現衰落的征兆,最終走向解體呢?《教育與社會變革》一書指出,這既有美國社會變遷所造成的外因,也有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內因,另外還有社會運動一般性規律的作用,原因是複雜的。但就其內在的根源而言,首先是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的多元化與運動的相對統一性之間的矛盾,其次是理論與實踐之間或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最後是作為傳統教育對立麵的理論本身的矛盾。
那麼,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何以會出現這三方麵的基本矛盾呢?筆者認為,究其原因,在於其教育價值取向上的偏頗。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改革的重點在於凸顯兒童的天性,倡導以有效激發學生興趣的活動教學來促進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所以其教育的追求在於兒童獲得的經驗。但是,學校教育畢竟是代表國家意誌和社會需求的一類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其教育質量的內涵當然不能局限於個體的自由發展,所以美國大眾自然會對進步主義教育中兒童所獲的經驗質量進行質疑:如何處理兒童個性發展與社會意識培養的關係、兒童的自由與紀律的關係、兒童活動與係統知識傳授的關係,等等。這些質疑也是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內部進行自我批判、產生觀點分裂與衝突的導火索。
因此,盡管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為了向大眾證明兒童所獲經驗的質量而開展的“八年研究”實驗最終成功,但由於運動初始教育價值取向的片麵性,使得這一運動在發展過程中自由發散地形成多元的教育思想和理論,缺乏具有統一性的思想和理論奠基,所以運動鼎盛之時,也就是其活力衰退之時。
另外,進步主義教育運動一開始是以傳統教育的對立麵而引人注目的,旨在顛覆傳統教育的種種不足而建立起一類新教育。但是在運動發展的過程中,運動者停滯於闡述反對什麼,至於到底要建立怎樣的新教育,沒有清晰的理論和實踐案例。為何運動隻“破”不“立”?這還是因其價值取向的偏頗而導致的。教育追求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而學生的個性和需求是千差萬別的,每所實驗學校所獲得的成功,難以相互遷移,所以運動的結果隻能是百花齊放式地發散發展,而不能凝固其理論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