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的國度(下)
專欄
作者:趙岩
撒切爾夫人曾評論稱,歐洲不缺乏最優秀的科學家,在知識經濟競爭中的劣勢要歸因於落後的資本市場,尤其是風險資本市場。但風險投資市場顯然不是得自上帝對美國先天的偏愛,而是得益於政府煞費苦心的培育,並且也經曆摸索到完善的過程。
項目成功,SBIC向SBA支付利潤,SBIC應向SBA繳納按基準利率計算的利息,之後再繳納總利潤的10%。其餘利潤在投資人和投資管理人之間按8:2分配;項目失敗,則由SBIC和SBA承擔相應的損失。
SBIC的運作邏輯,就是美國政府提供部分擔保,降低私人投資風險,並承諾在成功時讓利於投資人。
據SBA提供的數據,2000年,SBA用2700萬美元的擔保,在公開市場上得到23億美元的貸款,連同私人投資的12億美元,SBIC共得到35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投資。由於有了這批投資,小企業又可以得到15億美元的銀行貸款。這樣,總共50億美元流向了小企業。政府2700萬美元的擔保,帶動了50億美元的投資。細究起來,這50億美元都是來自民間,隻不過政府要為其中的23億美元承擔還本付息的責任,政府每投入的1美元,預計損失8美分,這個損失由國會的預算提供。但是,由於SBA在選擇投資管理人這個關鍵問題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保證了運作的成功。累計到2001年底,政府的初始投資收回後,仍有盈餘6億美元。
SBA從1958年開始推出小企業投資公司項目。該項目作為聯係風險投資家和小企業的紐帶,已成為全球範圍內公共-私人合作關係的典範。像蘋果、康柏、英特爾、美國在線這些著名公司都是在該項目扶持下成長起來的。
撒切爾夫人曾評論稱,歐洲不缺乏最優秀的科學家,在知識經濟競爭中的劣勢要歸因於落後的資本市場,尤其是風險資本市場。
但是讓人豔羨的風險投資市場,顯然不是得自上帝美國先天對的偏愛,而是得益於政府煞費苦心的培育,並且也經曆從摸索到完善的過程。
1946年,美國聯邦政府委任哈佛教授.喬治.多裏奧特(Georges Doriot)創辦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家向公眾融資的公立風險投資公司-美國研究和發展公司(Americ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成為後世VC業的模式示範,多裏奧特被譽為美國風險投資之父,而AMD是美國風險投資業當之無愧的黃埔軍校和孵化器,和美國很多有官方背景的公司一樣,最終行業興起,而AMD則消逝在曆史塵煙中。
美國陸軍很快仿效IQT模型,在2003年建立了自己的VC組織OnPoint,初始捐贈基金為2500萬美元;2006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又緊隨其後創建Red Planet Capital(紅色星球資本),網頁稱,計劃每年投資約2500萬美元,每個項目投資300萬-500萬完美元,重點投資和空間計劃相關的高科技,目前覆蓋四個領域:通信技術、生物科技、清潔能源、工業創新。
所以在SBA,提供給小企業資金,是創新創業的活力源泉,科技創新同樣如此。
作為科技創新帝國,美國目前約有中小企業2500萬家,其數量約占美國全部企業數量的98%,是美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而在SBA提供第一、第二階段分別側重研發和轉化的資金後,美國政府尤不自足,以IQT為代表,事實上提供的是第三階段資金。2014年,一部科幻影片《星際穿越》風靡全球,在片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秘密地進行著一項拯救人類的計劃。讓不少觀眾好奇的是,為什麼一項事關人類生存的科學計劃要如此偷偷摸摸?
歐洲的科技政策辯論,主要都圍繞實際操作層麵,如怎樣執行某些政策,是否能實現預期的目標,對鼓勵創新的發展議程都公開而明確;而美國的爭論卻更多圍繞,國家在推動科技創新中,是否該發揮作用?有形的手何處應該收手?
崇信市場,讓政府始終保持著對“市場的敬畏”。人人都知美國是創新帝國,但是托起這個帝國的不僅僅是市場,背後還有一隻隱形的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