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不同階段的職場危機(2 / 3)

中國年輕人最缺乏的是軟實力!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前銀行家Joshua不幸失去了工作,失業前他拿的是六位數美金的薪酬。在失業6個月後,他把自己打扮成“求職三明治”,身前身後掛了兩大張求職廣告牌,在繁華的華爾街遊走,終於獲得了新工作。Joshua敢想敢幹,拚命去爭取工作的精神,使得他在硬實力高手雲集的華爾街,在一片裁員的哀鳴聲中勝出,找到了工作。具備了這樣的軟實力,什麼金融危機,什麼就業危機,能奈他何?在將來的晉升道路上,他何愁自己無法脫穎而出!

反觀我們某些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就開始跟風考研究生、考公務員,更有甚者,幹脆成了畢婚族、急婚族(剛畢業就結婚)、啃老族……試問以這樣的心態、這樣的人生目標,一個人如何能在畢業若幹年後收獲自己的天空,脫穎而出成為強者?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後的職場,很多人沒有名校的文憑,但他們以出色的軟實力抓住了時代的機遇,成為今天中國發展的核心力量,在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得到社會的認可。我相信,幾乎每個讀者都能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成功者。很遺憾,這些成功案例卻被很多人忽略了,從而使自己麵臨無法脫穎而出的職場危機而不能自拔。

當然,是不是兼具軟、硬實力了就一定可以脫穎而出了呢?也不見得。職場上要想能獨當一麵,除了紮實的業務、卓越的軟實力外,還需要不斷地堅持——堅持自己的奮鬥,堅持自己的追求,有一種讓自己持續發力的恒心。

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石屹在《我用一生去尋找——潘石屹的人生哲學》一書中寫到:“每當我試圖描述一個潛心工作的人時,我腦海就會浮現出他專心致誌、寧靜而有力的姿態。我覺得這是人類最美好的姿態之一,他就像在祈禱,表現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為什麼很多人有實力、有能力,卻難以達到這樣的境界,是機會的問題嗎?在開始職業生涯若幹年後,人們普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從職場中脫穎而出。大家總是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差,論技術和軟實力,都不輸給任何人。那麼我們不妨看看,那些能夠脫穎而出的人,他們除了硬實力和軟實力外,還都有哪些鮮明的特質。

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曾經提出過一個概念叫“路徑依賴”,這個經濟學的觀點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是因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製。這種機製使人們一旦選擇走上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不斷的自我強化。

一個廣為流傳、引人入勝的例證是:現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4.85英尺(1英尺=12英寸=0.3048米),為什麼采用這個標準呢?

原來,早期的鐵路是由製造電車的人所設計的,而4.85英尺正是電車所用的輪距標準。

那麼,電車的標準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所以電車的標準是沿用馬車的輪距標準。

馬車又為什麼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

英國老路轍跡的寬度是4.85英尺,所以,如果馬車用其他輪距,它的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上損壞。

這些轍跡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從古羅馬人那裏來的。因為整個歐洲,包括英國的長途老路都是由羅馬人為他們的軍隊所鋪設的,而4.85英尺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

任何其他輪寬的戰車在這些路上行駛的話,輪子的壽命都不會很長。

再問,羅馬人為什麼以4.85英尺作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

原因很簡單,這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的屁股的寬度。

很不可思議是吧?但我們的故事到此還遠遠沒有結束。

美國航天飛機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要用火車運送,路上又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隻比火車軌道寬一點,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寬度最後是由鐵軌的寬度所決定的。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路徑依賴”導致了美國航天飛機火箭助推器的寬度,這竟然是早在2000年前便由兩匹馬的屁股的寬度所決定了的!2000多年前的馬屁股決定了我們的今天,乃至我們的未來,航天飛機都要聽它的使喚。這個世界原來是“馬屁股”決定的,繼而變成一種模式、標準、製度、思想,靈魂附體般地控製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乃至整個世界的模樣。

人們一旦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強化,並讓你無法輕易走出去,職業生涯中的“路徑依賴”現象更是比比皆是。

一個人如果想要在職業生涯中脫穎而出,強有力的“路徑依賴”是必不可少的。你可以不像科學家那麼執拗,不像工程師那麼嚴謹,但在你的生活習慣裏,必定要有一種“慣性”,這種慣性可以是你的一個好習慣,也可以是你的一個好思想。經濟學家相信,如果我們在一個人身上找到了一個難能可貴的習慣,那麼他必定還有很多類似的習慣。比如,堅持在上班的路上學英語,不管是夏天悶熱的公交上,還是冬天擁擠的地鐵裏,試問,一個如此珍惜時間的你,如此堅持一件事,難道在其他方麵會很差嗎?再比如,你一直相信努力是可以有收獲的,在別的同事放鬆自我的時候,你依舊認真地工作,你相信你學到的東西總會是你的財富,那麼機會不垂青你還會垂青誰呢?

要想在職場中脫穎而出,專業知識必不可少,但是,態度決定一切。軟實力和不斷的自我激勵是更加重要的,同時,這種軟實力和自我激勵還需要有慣性地去執行。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幾十年堅持冬泳,可見成功人士的出類拔萃,都離不開軟實力和自我激勵的慣性堅持。

事業高原時期的危機

職場人邁入事業高原的同時,不少人也開始因為自己的年齡和職業而產生恐慌。女性多為自己的容顏漸老而焦慮;男性則為年歲漸長事業卻沒有多大進展而愁悶,尤其看到人才招聘要求都注明“35歲以下”時,不少人都會為自己的工作前景擔憂。

進入職場10多年,晉升到企業中高層管理者的經理人,能夠駕馭專業技能,承擔更廣的責任,管理團隊,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並且具備廣闊的事業關係網。此時,經理人的個人身價,是以技能及經曆來衡量的。通常情況下,這個階段是事業生涯的關鍵階段。若不能很好地將多年經驗發揮到極致,將麵臨個人身價的縮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職場中的“事業高原的危機”。

有一個被稱之為“事業高原法則”的模式:一個職場人通過多年的打拚和努力後達到了事業的高原,這時候由於工作的重複性,事業開始停滯不前,往後的發展無外乎兩種情況,要麼找到突破點繼續上升,要麼繼續停滯甚至下降。而後者,當然是每一個職場人所不願意看到的。

某國際家品牌電企業的大客戶總經理江先生坦言,他是個非常關注細節、追求完美的人。他做事時希望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完美,關注過程,要求每個細節、每個步驟都要做對。他黑白分明,評判能力強,別人未曾注意到的錯誤,他能夠迅速發現,並且會立即指出,跟進糾正。上司評價他做事效率高,講求質量。江先生盡職盡責的工作態度,追求完美的風格,也影響著周圍的人,他很快受到上司的賞識,在同級別員工中脫穎而出,三年的時間就被提拔到經理的職位。

但隨著工作環境的變化,權力範圍的擴大,工作職責的重壓,團隊的擴大,他發現原來合作無間的同事都開始疏遠他,手下的員工也不再積極主動。通過私下的了解,他發現,原來他在同事和員工的心中是個非常“吹毛求疵”的人,刁難下屬,難以相處。發現這一點後江先生十分沮喪,他覺得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和他人,是對工作和團隊成員的充分負責,為什麼他們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破壞良好的團隊氣氛?

現在,因為種種原因,他已經失去上司的信任,並且連工作能力也受到了質疑。36歲的他,麵臨失去現有職位的尷尬。

坤燁企業培訓教練張秀清女士認為,江先生遭遇的事業生涯困境主要是因為他過於關注細節,經常注意“錯”的而非“對”的地方,擔心出錯並持續監測錯誤,最終的結果是很容易被下屬看成“吹毛求疵”、雞蛋裏麵挑骨頭的上司。這會令下屬感受到壓力,由於經常受到責備,下屬們在其身邊缺少激勵與讚美,而致使他們缺少主動創造的能力,且由於擔心受批評,便漸漸疏遠了他。

那麼為什麼原來關注細節的江先生會得到提升,而現在卻遭遇尷尬呢?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江先生升遷所帶來的環境變化,他對公司日益增長的重要性及擴大的權利範圍,有害行為開始起到關鍵作用,長期得不到激勵的下屬會疏遠他,這就阻礙了團隊的建設和發展,並且他的上司開始注意到他對決策的恐懼,致使他在重要的問題上遲於或者避免作決策,進而質疑他是否能勝任目前的職位。而江先生的職場高原危機也就隨之發生了。

每位經理人都會遇到事業高原的阻礙,這些經理人對於事業高原的反應如何,將決定他未來的事業高度。如果他們能更正錯誤的行為,就會增加應對的靈活性,也就能增加適應環境的能力,而不是習慣性的反應。靈活反應能幫助經理人越過事業停滯時期,繼續在職業道路上前進。如果他們因為那些行為在過去起作用,就頑固地堅持和重複之前的行為,他們最多會停留在之前的位置上,或者更多的時候會被調動到一個更低的職位上,甚至完全脫離這家公司。

所有不同性格的經理人都有導致事業停滯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一旦他們的性格類型被確定,預測哪些個性局限將導致他們的事業高原問題,或者是什麼行為阻礙了他們的事業發展,就會變得非常容易了。由此也可以得出,製約其事業發展的正是這些因素。

透徹地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以及慣性行為如何影響自己的事業發展,是一個職場人突破瓶頸、走出職場高原危機的最好辦法。職場人一旦意識到了由於自己個性局限問題而導致的慣性行為對其事業發展形成了阻礙的時候,這種突破個性局限的改變就變得很容易了。

讓職場人突破個性局限,越過事業高原,必須以一種相對的、適當的改善業績的方式進行。處於事業高原的職場人,不要批評下屬,不要關注錯誤,這樣下屬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職場人才能看到減少批評和增加讚美而帶來的團隊業績的提升。最終,當新的思維模式和新的行為方式被確立了,自然就形成了一種習慣,個性樂觀的經理人將會是一個積極的、負責任的、受團隊擁戴的、高效率、高品質、腳踏實地的人。這樣的職場人將受到上司的賞識及下屬的支持,他們將越過事業高原而獲得更多更高的發展機會。